永发信息网

帮我写篇高中作文呀 《王戎与李子》 读后感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1 13:47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7-20 15:03

晋时代有个名叫王戎的人,小时候十分聪明伶俐,看到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却不和同伴一起去采摘,因为他断定那李子是苦的。

长大以后,他做了大官,在屋后辟了一个果园,都种上了李树。因为种子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所以都长得很好。

有些人吃了王戎中的李树后便把李核留到自己的土地里,可是不管怎么施肥树苗都长不出来

原来,王戎再买李子前,怕人用他的种子,就那一根很细的针,透过李肉在每个李核上钻了个孔,这样,李核下了地很快就腐烂了。

写读后感,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②论据充分,典型 ③尽量每段第一句是中心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7-20 16:34




知道王戎,是从《世说新语》里一则王戎和李子的故事开始。


《世说新语》雅量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初读这则故事,觉得这个王戎真是聪颖异常,自己七岁之时想必是不会有此敏锐的思维能力的。后又闻王戎长大后乃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一,且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更觉得这王戎确实风采过人,不愧为魏晋名士。


可另一则关于王戎和李子的故事却又让我不得不对这位名士产生些许质疑。


同样是来自《世说新语》,俭啬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抠,实在是抠。这是我对这则故事唯一的评价。


或许是小时候因为李子而名扬天下,使得王戎对于李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卖李而钻其核(仔细想想这项技术在距今快2000年的晋朝要熟练掌握也并非易事),古往今来,恐怕只有我们的这位小神童王戎同志干过这事儿。不知道远在欧罗巴的阿巴贡同志和葛朗台同志听闻此事会有何感想。


而我又惊异地发现,在俭啬篇共九则故事中,我们的王戎名士竟然占到了四则之多。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子单衣,后更责之。”


“王戎女适裴頠,货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侄儿结婚,送一件单衣还要讨回来;女儿出嫁,借出去的钱财也要逼着女儿交还。这若不是穷得叮当响的底层之家还真是难以想象。莫非我们的王大名士真的是一位清廉好典范?西晋王朝的海瑞?


可下一则故事让我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看来王戎同志一点儿也不穷,而且还很富,并且成天算计着怎么才能更富。


吝啬如此,的确难得。


但我又不禁在想,在西晋那个年代,名士们莫不以高洁自居,即使是在钱财方面不加收敛,也是想石崇一样建个金谷园,搞些风流雅事,绝不吝啬。以王戎这等吝啬水平是怎么博得名士的雅称?想必王戎也必曾有些标榜自己对于钱财绝不爱惜的行径。


果不其然,在《世说新语》中我又找到了这样两则故事,颇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两则关于王戎同志经济问题的故事分别出自于德行篇和雅量篇。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如果说前一则故事王戎确实展示了一下视金钱如粪土的气概的话,那么后一则故事则是充分暴露了王戎“性好利”(晋书语)的本性。既然不受,何以厚报其书,这岂不是变相鼓励其的送礼行为?以至于晋武帝都得亲自为他开脱,称其:“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


回过头来想想,王戎那则不食路边的李的故事不也恰恰体现了王戎性格中好算计,爱打小算盘的性格么?史书记载王戎“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堂堂一个山东汉子(琅琊临沂人)竟有如此一副上海男人的精明长相,看来王戎的吝啬性格真恐怕是天生注定的了。


堂堂竹林七贤之一,钟会称赞的“简要”之士,一代大孝子竟是如此吝啬之人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王君浚冲,成也李乎,败也李乎!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