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饮食习惯知多少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2:42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2-14 13:07
阿昌族的饮食习惯知多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2-14 13:39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扩展资料:
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
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昌族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扩展资料:
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
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昌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2-14 14:39
回族服饰,最具特色的是头饰。通常男子喜爱戴用白布制作的圆帽,一种是平顶的,一
种是六棱形的,有的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圆帽有的是用白漂布制而成,有的用白线
或黑色丝线织成,往往还织成精美几何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分三种:老年妇女戴
黑色,中年妇女戴白色,未婚姑娘戴绿色或彩色。盖头料子多用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
成。海南羊栏回族妇女的盖头保持“存古”风格,早期的盖头罩住全脸,只露眼孔,后来演
变成自头顶下套,垂至肩后,遮住两耳。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
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
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
肩。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
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
用狗皮而已。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
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
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更是鲜艳无比。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阿昌族服饰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 2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2-14 14:25
民族:傣族传统节:泼水节习俗:男婚嫁相互泼水示祝福跳跌脚 舞男、穿襟或斜襟袖短衫裤缠饮食文化:奇异物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傣族喜食品民族:京族传统节:唱哈节习俗:京族家庭实行夫妻制严禁姑表通婚族内通婚饮食文化:米主食玉米、番薯、芋杂粮民族:阿昌族传统节:耍白象习俗:阿昌族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穿蓝色、白色或黑色襟衣、穿黑色裤裤脚短宽少喜欢穿筒裙饮食文化:阿昌族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青男嚼烟、槟榔习惯牙齿往往染黑色故齿黑美旧俗民族:土家族传统节:赶习俗:男经歌相结婚土家族婚俗嫁前哭嫁风俗饮食文化:土家族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民族:锡伯族传统节:抹黑节习俗:媳妇能与公公同桌用餐能同坐;递刀给别要刀尖朝自刀朝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饮食文化: 锡伯族男般都吸烟饮酒嗜锡伯族米、面等主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