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从<虞美人>和<浪淘沙>看李煜故国情思.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4 22:21
  • 提问者网友:情歌越听越心酸
  • 2021-06-04 02:30
300就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6-04 03:33

亡国后的李煜是一个多愁善感、忧苦哀怨终不离身的人,从一代国君到亡国奴,他对自己身世的悲惨而倍感不幸,所以在他的后期词作中有很多是借助月亮抒发他的故国之思,特别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但这里的思念不像前面,这里的人、这里的月已经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悲愁、淡淡的凄婉色调。如《临江仙》中:“子规啼月小楼西”之句,将杜鹃啼血般的悲苦与月亮连在一起衬出了人处在悲苦心境中的凄凉色调。在此他既对月长思,寄情往事,更为自己“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而感到伤心,而这种感情写得最为真切、最为感人、最有魅力的则是李煜那首千古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里悲伤已到极限,令人不忍卒读。家愁国难将词人置于“不堪回首”的境地中,悲愁犹如江江春水滔滔向东流。对故国家境的描写或思念,更衬托出他被囚禁异国他乡的痛楚,真所谓“花月正春风”却教人“肠断更无疑。”


水在李煜词中是以绵绵不绝,循环往复,温柔浩瀚的角色出现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因为它的灵动和永恒的流动之态,具有了律动之美。所以很多诗人词家喜欢将水纳入诗词中。有时水形容歌女柔动的身形,有时水形容生命的律动、有时水形容时间之长,愁苦之多。如《虞美人》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水来写愁之漫长,愁之多,已成了千古名句。又如《浪淘沙》中下阙:“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纵观李煜全词,我们会发现几乎每首词中都有词人的影子,尤其是亡国后的词作中悲苦皇帝的形象屡见不鲜,这些词中词人以一个亡国之君和囚徒的身份出现在词中,或怀念故乡美景,或思念已逝故人,或抒写亡国之痛,或抒发愁苦情绪。读了他的词,就仿佛见到了李煜其人、他那种撕心裂肺、悔恨不已、绝望悲愤的情感,使人心颤,让人心碎。李煜将个人的遭遇转化为人类的命运,表达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均无法逃避的那股忧患情绪,正代表了千百年来失意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历代人们将他视为知已。


李煜也还是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赋神、寄情、托志完成了他景情交融的目的,在达到意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意境美的涵养,提高了他词的词境效果,使其词艺术美感更加充沛。在李煜词中,无论写月还是写水、无论写渔父还是写歌女,无论是写自己的所见还是自己本身,他都是认真的,都是含情的,他试图通过这些丰富的意象,向人们倾诉他生命中的息怒与哀乐、丑和美,激情与岁月。


李煜词由于重视写梦景、写情景、写夜景,使其词具有一种朦胧的艺术美。特别是写梦境,李煜几乎写得很绝很美。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多愁善感、神思敏锐的词人,李煜是寂寞的,他是一个孤独的精神流浪者。文学家的善感敏锐,艺术家的天真纯情,使得他对人生的阴晴圆缺,有超出常人的体验。他那纵情的生活,也正是为了拥有片刻的欢乐、企图以片刻的欢乐来抵御无常的人生。李煜认为,要摆脱痛苦,只有沉浸在梦中来寻找精神的解脱。


他的梦永远和过去的美好与欢乐有关,梦里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无梦就犹如处牢笼,寻不出可以让精神逃逸的桃园世界。他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却正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对人生遗忘的反省,一种对缺憾人生的感情和心理的补偿,一种对人类生命和精神归宿的苦苦寻觅。在创作手法上,他善于以“梦”寄托他惆怅的憧憬,梦态的抒情使其词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睡衣。如《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等梦境的描写既拓展了意境,又创造了朦胧的意境效果,正像中国山水画中山与云的结合,漂渺自然,神奇多变,时隐时显,使词的意境有了朦胧色彩,有了含蓄美,又增添了抒情主旨,情真意切。这种梦态的写作和梦境的描写,使李煜词的意境既朦胧宏大,又优美感人,特别是在艺术美感上达到了景情交融,人物、景、情的和谐互通。正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把自身的欢戚、愁怨与无奈率真地写入了词里,以自述身世之感与悲悯之怀创造出许多给人以审美愉悦的艺术珍品。李煜词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是亡国后的词作,感情更为真挚。


降宋之后,他由风流帝王一变而成为阶下囚,残酷的现实使他头脑开始清醒,将近三年的囚徒生活给予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大大超过了他的前三十九年。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往日生活之可惜、自由幸福之可贵,以及难以名状的追悔情绪,都真切地流露在他的词中。目前孤独的处境、屈辱的生活、沉郁凄冷的心境,都成为他后期词所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时的词多是怀恋旧时光景,感叹个人身世遭遇之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思想有点消沉,反映了失去政权君主的亡国之悲。如《浪淘沙》一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6-04 04:29
李煜,这个一生中经历过悲喜两重天生活的人,在尽享宫廷的奢靡后,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困难、最耻辱的日子。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更是他诗词创作的巅峰时刻。李煜后期词作流传于世的并不太多,但其中大多广为传颂、读者耳熟能详,且有着一种言无尽、意无穷的深深意境美,这除了其真情实感的流露外,还与他所运用的高超的艺术手段密不可分,而其中通过取譬引喻,立象尽意所达到的托物寄意、移情山水、情感物化的境界便是最为重要一种。 当他成了亡国之君,被拘于汴京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亡国的悔恨,对江南故国的追思,伴着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在这个时期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像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望江梅》(“闲梦远”)、《望江南》(“多少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以及李煜的词是流动清晰的,他多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感情起伏为主线,把视觉意象贯穿在情绪主线之中,意象与意蕴结合得十分自然。通过借助形象来表现情感,把内心的不可言喻的虚渺情感外化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感官形象,并借助于特定意象来诱发读者的联想,把读者带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运用情感性、形象性的艺术语言表达主观说不清、说不尽的情思,既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又能激发出读者因人而异、答案永不统一的想象,使读者发现其隐含旨趣,无穷无尽。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他的故国追思、亡国仇恨,这些真挚的感受和太多的人生感悟,成了创作的原动力,实在是不写不快,不吐不快。而这些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颇为难以着笔。李词就是通过情感外化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词作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表达词人浓烈、真挚、真实的自我感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