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背景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11:13
- 提问者网友:那叫心脏的地方装的都是你
- 2021-03-24 15:5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背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3-24 16:28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几乎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几乎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3-24 17:24
这句话是张之洞说的。
历史背景呢,就是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后的一段时期。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保留皇室一切尊荣和权利,但要把封建时期的制度进行全盘更换,一味的仿照日本明治维新。
这时张之洞就提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制不能更改,只需要吸收西方工业技术就好了,总之就是,制度是不能改的,要学别人,也只能是拿来主义,能用就行,就跟当初的洋务运动一样。
再者康有为之流的改革第一条就是清除旧思想大臣,而张之洞作为科举制既得利益的代表者,康有为的主张无疑是损害了该集团的利益。所以直接的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历史背景呢,就是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后的一段时期。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保留皇室一切尊荣和权利,但要把封建时期的制度进行全盘更换,一味的仿照日本明治维新。
这时张之洞就提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制不能更改,只需要吸收西方工业技术就好了,总之就是,制度是不能改的,要学别人,也只能是拿来主义,能用就行,就跟当初的洋务运动一样。
再者康有为之流的改革第一条就是清除旧思想大臣,而张之洞作为科举制既得利益的代表者,康有为的主张无疑是损害了该集团的利益。所以直接的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