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红楼梦 自卷枕席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6 23:19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5-06 06:01

 

  求完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5-06 07:09
林黛玉是一个体现《红楼梦》基本思想的艺术形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探讨黛玉形象与中国古代“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体现于这种关联中的原型的意义。 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黛玉与古代“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神女神话”并不是指某一个关于神女的神话故事,而是对古代有关神女的神话故事的统称。在笔者看来,黛玉形象正与古代若干个神女神话相关。 ( 一)仙草幻化的故事 《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出生以及黛玉与宝玉之间关系的渊源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感人的故事。见第1回: 只因为当年这个石头(按即后来的宝玉)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一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颗“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仙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里须提请注意的是,1、绛珠仙草之幻化成人;2、“水”的意象;3、“还泪说”的起源。 类似的故事,我们可以在古代神话中找到。宋玉《高唐赋•序》曰: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是何气也?”玉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夫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嫁而亡(一作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闻王来游,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乃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而视之,果如其言,为之立庙,名曰朝云。” 《山海经》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姑瑶之正,帝女死焉。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花黄,其实如兔丝,服者媚于人。”据郭璞注,“䔄草”即为灵芝。 这就是所谓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赤帝之女(即巫山神女)死后精魂化为灵芝。与《红楼梦》所描述的黛玉是由植物向人幻化不同,这里说的是人向植物的幻化。这种不同是极为表面化的,其共同的本质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转化,体现了死亡与再生的原型。 (二)“未行而亡”的命运 在“巫山神女”的神话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神女(赤帝之女)“未行而亡”的命运。她“未行而亡”的具体情况由于记载的简略,我们已无法得知,或许亦有“还泪”之故。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确切地知道了两点:她的“未行而亡”以及死后化为灵芝仙草。 黛玉的命运和结局与巫山神女同出一辙:她的泪尽而亡亦同是“未行而䊺?”,而且亦化为仙草,说得确切些,是回归到仙草,植物性存在形态。 可以说,神女神话中仙草幻化,未行而亡的故事为林黛玉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叙事框架,体现了回归地母、大自然的原型。 (三)《山鬼》与林黛玉 《山鬼》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根据马茂元先生的解说,《山鬼》写的就是那位化身灵芝的巫山神女(见《楚辞选》)。从《山鬼》中,我们可以找到黛玉与神女的新的关联。 居处环境。环境是人的延伸。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居处环境与人物形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山鬼》中的这位神女曾自述其居处环境:“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那光线幽暗的竹林深处便是神女的家了。我们再看黛玉居处的潇湘馆的环境,见第17回: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 这种翠竹遮映,光线暗淡的居处环境与“山鬼”的环境不正有着惊人的相似吗?而这种相似当不是偶然。 情之所钟与猜情。“山鬼”是一位缠绵而深情的女神,对她心中的“公子”真是刻骨思念。正因其多情乃复生猜疑:“怨公子兮怅望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这亦可谓人之常情。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即便内心疑惑迷惘,她对爱情仍坚贞不渝,“在神魂迷惘的绝望境地中,支配她生命的力量,仍然是爱情”。(马茂元《楚辞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