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诗歌照镜见白发,最深的愁思这是那两句诗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21:4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4-21 07:13
诗歌照镜见白发,最深的愁思这是那两句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4-21 07:50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补充:
愁思相关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巴山夜雨涨秋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