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元好问诗中的书学思想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12:03
  • 提问者网友:轮囘Li巡影
  • 2021-01-23 00:09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1-23 00:23
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有『一代宗师』『独步文坛』『吸纳万流』『集两宋之大成』等诸多赞誉。单在中国诗歌史上,被举为继杜甫之后集大成的杰出诗人。正因其文学成就太过彰显,以致其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其他门类,如金石、音律、历数等几乎为人忽略,其中包括他的传世墨迹、碑刻书法,以及与诗学息息相关的书法观念。   元好问〔一一九〇-一二五七〕,字裕之,号遗山。元好问一生于书法颇为用心,书画诗及相关题跋在其文集中屡见不鲜,如《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云:『周官武臣奉朝请,剑配束缚非天真。世间曾有华佗帖,神物已化延平津。米狂雄笔照千古,北宋草书才九人。今日云台见遗墨,黄金牢锁玉麒麟。』此诗为喜得《云台帖》而作,诗中多含丰富的书法信息。元好问书法同诗一样,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及影响,形成了自身真淳、天然且崇尚古风的审美品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元末期书坛风气。仔细研读《元好问全集》及《中州集》,从中可发现其诗文与书法的密切联系。   正体说与真书不入今人眼   『正体』一说,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一首中即提及: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一般认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体系之作,自当有其诗论的原委、宗旨和标准。而其论诗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提出疏凿开通、正本清源的标准——正体。那么,何为『正体』呢?有两种解释,其一,所谓『正体』,就是汉魏以至杜甫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文学传统。其二,『一正体一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盖自杜陵云一别裁伪体一、 一法自儒家一,此后更无有能疏凿河源者耳。『翁方纲认为,元好问之『正体』,源自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这是比较准确的。需要明确的是,与『正体』相对的,杜甫谓之『伪体』,元氏谓之『杂体』。元好问《东坡诗雅引》云:『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所谓正体,在元好问眼里就是陶、谢、韦、柳一流敦厚舒缓,平淡自然,最近风雅的诗风。所谓杂体,就是那些柔糜、轻艳、险怪、雕琢之作,如李贺、卢仝等诗作。   元好问诗学正体说与其书法的关系,可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三中窥其一斑,诗曰: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7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元好问这里是以书喻诗,言自古写诗、作文皆有大道可循,而有卢仝一类有意取法险绝之路,如同今人习书,不学真书,却先习形如『云篆』『丹书』等字体,以致走向旁门左道。尽管元好问是以书喻诗,仔细分析,却能洞察出其诗中书法之『真书』与诗之『正体』的内在联系。   所谓『真书』,《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即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唐张怀瓘在其《六体书论》中解释道:『字字真正,日真书。』不论真书所指为楷书还是正书,皆言备尽法度之书体,言明了元好问书法审美取向。细细推究,可作两种解读,其一,师承关系的影响。元好问崇尊金代末叶文坛领袖赵秉文为师,而『赵闲闲平日字画功夫最深』,是金末书法最有成就者,在书法上对元好问影响颇大。赵秉文借书法批评李天英:『昔人谓之法书,岂是率意而为者也?又须真积力久,自楷法中来,前人所谓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刘祁在其《归潜志》卷一中言:『(赵秉文一又尝教余学书,先法张旭《石柱记》,每曰:『汝辈幸有天资,正不许学古人一点一画写也。』由此可见,赵秉文书法虽然以草书成就最高,但极为重视楷书的研习,认为楷书是基础,需真积力久,才能有『飞动之意』。应学古而不泥古,最终才能抒发『胸中之妙』。元好问作为赵秉文的尊崇者,自然会受到赵秉文之影响,对真书极为看重,从其石刻书法中亦可窥一斑。   元好问在诗中借真书与鬼画符之关系,来讥讽李纯甫、李天英等诗学李贺、卢仝,那种师心而不师古,形成险怪诗派的作法。故而,『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与赵秉文《答李天英书》中引书法批李天英,可谓一脉相承,殊途同归。   其二,书画文章故一理。自古『诗文书画虽形貌各异,故通一理』,元好问也曾言:『盖诗与画同源,岂有工于彼而不工于此者。』『真书』,除指书法之『楷书』或『正书』外,还与诗之『正体说』相对应。细究之,元好问眼中的『正体』,是对『风雅』的认知和追求。《诗经》中的风雅、汉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中心的魏国篇什,通常被视为元承杜脉的『正体』。元好问虽为金人,却保持我国古代文人对于诗歌的正统观念,讲求『入门需正』,如同书法一样。元好问作为儒家传统文人,崇尚风雅,崇尚古风,自然情理之中。在他的多首诗,屡次感叹风雅之不存。   元好问的书法,亦讲风雅,自然会取法正脉。元好问尝言『世之书法,皆师二王。』由他的楷书可以看出是『以唐人为指归』。如《涌金亭示同游诸君》一石,全碑为楷书,观其笔法,清劲道健,结体严密,体势不拘,在平正的格调中,变化多姿,给人一种平正、质朴、含蓄之感,传薛稷之风味。与他的诗一样,显得『正体、古雅、真淳』。似乎完全契合了他崇尚风雅的诗学观。诚本说与至人技进不名技   『诚本说』是元好问诗学观的另一个重要范畴,详述于《杨叔能小亨集引》:   唐诗所以绝出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以厚人伦、美教化,无他道也。故曰:不诚无物……唐人之诗,其知本乎?何温柔敦厚,蔼然仁义之言之多也……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元好问『诚本说』往往与『真』相联系,也称『诚真为本』。 『真』是元好问另一重要的诗学范畴,在其二十八岁时所作的《论诗三十首》中数次提及。元遗山所推崇弘扬的正体诗风,是泛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他抉剔正杂、疏凿泾渭、裁汰清浑的标准,核心就是一个『真』字,诸如『彖华落尽见真淳』的性情之真,『心画心声总失真』的人格之真,『暗中摸索总非真』的景境之真,『精真那计受纤尘』人品诗品之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诚』则是元好问在晚年才明确提出来的一个诗歌创作纲领,与『真』呼应,贯穿了元好问一生诗歌及艺术创作。   元好问『诚真为本』,实际上由前人之说总结而来。『诚真为本』表现在艺术创作上,须是真实思想情感的流露,是有感而发,达到真实、圆融、以至于『移夺造化』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伪饰失真。   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三:   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诗家亦有长沙帖,莫作宣和阁本看。   诗借李贺母谓李贺之典故,-口呕心沥血之作,必染尘俗,难得清气。阐发真情实感的诗往往才能称得上佳作,就像书法中的《长沙帖》一样,成为珍品。这里元好问自喻《中州集》珍贵,希望它不要象《宣和阁本》那样,密不示人,使之不得流传。元好问对艺术创作,从不轻忽技巧,相反十分讲究,且持论甚多,颇为精要。   《王黄华墨竹》曰   古来画竹尊右丞,东坡敛袂不敢评……君不见,忠恕大篆草书法,赵生怒虎瞑墨成。至人技进不名技,游戏亦复通真灵……   元好问认为,诗人『呕肺肝』之作,源于诗人技巧的不纯熟,诗歌创作不仅需有『文须字字作』的苦心经营,还须加上『笼络古今』的才识,崇尚天然、真淳的秉性,才能表现出内心之诚。诗的创作需要技巧,技巧来自取法尚正,来自锤炼,与书法相同。 『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于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技巧固然重要,但终不以技巧为重,要达致『移夺造化』的境界,需要诗人本身的朴实、真诚和毫无伪饰以及道的修为。 『至人技进不名技』,是元好问艺术创作的重要范畴。不论是『以书喻诗』还是『以诗论书』,目的都是以诗的形式来表情达性,进而阐述他的诗学观念。而『以诗喻书』和『以诗论书』本身,说明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其诗学与书学的内在联系。   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坛巨擘,在书法方面颇具造诣,成为金末元初书法的有生力量。书法和诗歌本分属于不同艺术门类,但二者的内在精神和规律却是相通的。元好问常以深邃的诗学理论和深厚的书学素养,『以书喻诗』『以诗论书』,透析出书与诗、乃至书与人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升了诗学理论,拓宽了书学视野。书学与诗学、书学观与诗学观,在元好问眼里通融合一。元好问作为文豪书法个体,毫无疑问,客观上促进了金末元初书法复古思潮的形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1-23 00:54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