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15:26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3-24 04:09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区别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3-24 05:27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区别主要的就是,新烧釉面,对光电折射非常强,看这刺眼。老瓷器的釉面很温润,像玉一样。下面详细介绍二者的区别:
一、瓷器釉光产生的原理及自然变化现象分析
瓷器经过烧制以后,它的釉面有二层光波,釉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釉层内部有一层密集内含的内光。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釉层中的内光逐渐下沉,密集度和厚度逐渐增加,亮度和飘浮度逐渐减低。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除了特殊情况下遭受非自然超强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多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它和自然界当中树木生长的“年轮”是相同的理论关系。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象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显示的并且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波变化现象,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艺术品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
二、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识读表述:
为了便于理解,以实物为标本,从现代开始至西汉时期划分了十二个阶段。比照实物观察,比较真实地描述出各时期的釉光变化现象。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
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釉层内光松散飘浮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极限,使人不敢用眼长久直视。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内光初见聚集,松散飘浮程度微微减轻。
3、清代中期的瓷器:
釉面熟旧程度增加,表光仍然明亮,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内光聚集增加,飘浮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
4、清初明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已有陈旧感,出现柔和温润的感觉。表光明亮程度,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清中期又有减弱。内光比清中期聚集增加,飘浮减弱。
5、明代中早期的瓷器:
釉面陈旧感增加,表光明亮度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明末都有所减弱。内光比明末更加聚集,飘浮有所减轻。
6、元代瓷器:
釉面有古旧厚润的感觉,表光疏散,明亮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都比明代中期有明显的减弱。内光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明代中期有明显减轻。
7、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明显,表光比元代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元代明显减弱。内光更显下沉,飘浮现象比元代更见轻微。
8、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加重,表光比南宋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进一步减弱。内光比南宋更显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较轻微。
9、唐代晚、中期瓷器:
釉面古旧深沉,表光稀薄,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微弱。内光浓厚下沉,飘浮现象极轻微。
10、唐代早期至隋代瓷器:
釉面更加古旧深沉,表光微弱,放射耀眼及游离基本消失。内光更加浓厚下沉,飘浮现象基本消失。
11、东汉时期瓷器:
釉面古老陈旧,表光极微弱,内光深度下沉。
12、西汉原始瓷器:
釉面老化严重,表光微见接近消失,内光深沉暗淡。
以上釉光变化情况表述,是根据一些所藏实物观察所得。因五代、南北朝、晋、三国时期没有实物,因而空白没有表述。根据年代情况分析,五代晚期瓷器釉光应与北宋接近,早期与唐代晚期相接近;南北朝与隋代接近;三国时期应与东汉相接近。
老釉图片
新釉图片
一、瓷器釉光产生的原理及自然变化现象分析
瓷器经过烧制以后,它的釉面有二层光波,釉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釉层内部有一层密集内含的内光。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釉层中的内光逐渐下沉,密集度和厚度逐渐增加,亮度和飘浮度逐渐减低。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除了特殊情况下遭受非自然超强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多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它和自然界当中树木生长的“年轮”是相同的理论关系。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象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显示的并且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波变化现象,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艺术品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
二、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识读表述:
为了便于理解,以实物为标本,从现代开始至西汉时期划分了十二个阶段。比照实物观察,比较真实地描述出各时期的釉光变化现象。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
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釉层内光松散飘浮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极限,使人不敢用眼长久直视。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内光初见聚集,松散飘浮程度微微减轻。
3、清代中期的瓷器:
釉面熟旧程度增加,表光仍然明亮,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内光聚集增加,飘浮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
4、清初明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已有陈旧感,出现柔和温润的感觉。表光明亮程度,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清中期又有减弱。内光比清中期聚集增加,飘浮减弱。
5、明代中早期的瓷器:
釉面陈旧感增加,表光明亮度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明末都有所减弱。内光比明末更加聚集,飘浮有所减轻。
6、元代瓷器:
釉面有古旧厚润的感觉,表光疏散,明亮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都比明代中期有明显的减弱。内光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明代中期有明显减轻。
7、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明显,表光比元代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元代明显减弱。内光更显下沉,飘浮现象比元代更见轻微。
8、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加重,表光比南宋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进一步减弱。内光比南宋更显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较轻微。
9、唐代晚、中期瓷器:
釉面古旧深沉,表光稀薄,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微弱。内光浓厚下沉,飘浮现象极轻微。
10、唐代早期至隋代瓷器:
釉面更加古旧深沉,表光微弱,放射耀眼及游离基本消失。内光更加浓厚下沉,飘浮现象基本消失。
11、东汉时期瓷器:
釉面古老陈旧,表光极微弱,内光深度下沉。
12、西汉原始瓷器:
釉面老化严重,表光微见接近消失,内光深沉暗淡。
以上釉光变化情况表述,是根据一些所藏实物观察所得。因五代、南北朝、晋、三国时期没有实物,因而空白没有表述。根据年代情况分析,五代晚期瓷器釉光应与北宋接近,早期与唐代晚期相接近;南北朝与隋代接近;三国时期应与东汉相接近。
老釉图片
新釉图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3-24 07:30
您问答问题太专业了。
要详细说的话,太多了。
主要的就是,新烧釉面,对光电折射非常强,看这刺眼。老瓷器的釉面很温润,像玉一样。
本人曾上手过一件康熙的官窑太白尊,当时一上手后,手心立刻微微发汗,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是件千载难逢的真品。可惜最后没能手入自己手中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要详细说的话,太多了。
主要的就是,新烧釉面,对光电折射非常强,看这刺眼。老瓷器的釉面很温润,像玉一样。
本人曾上手过一件康熙的官窑太白尊,当时一上手后,手心立刻微微发汗,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是件千载难逢的真品。可惜最后没能手入自己手中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 2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24 06:40
就如同小孩和老人的皮肤。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