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列举心理学的几种效应及解释?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20:44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4-12 17:33

解释要能听明白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4-12 17:39
26种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4、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5、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11、门槛效应(层递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12、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13、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14、花盆效应 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

  15、蝴蝶效应: 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即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6、手表效应 大家都有这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几点了;如果有两只手表,他往往不知道现在几点了,也就是说,他无法知道哪一只手表更为精确,于是他也就无法确定精确的时间。这就是“手表效应”的原义。

  17、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18、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19、责任分散效应: 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即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20、配套效应: 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21、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2、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23、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②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24、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 “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 (Tip Of the Tongue)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25、月曜(yao)效应(星期一效应)——(休息使人后退)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26、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7、外溢效应:FDI(外资直接投资商)公司对东道国相关产业/企业的各方面的影响.东道国的各方面能力要足 以与FDI公司进行竞争才能引起外溢效应.

  28、认知地图效应:即老马识途.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29、棘轮效应:也称制轮效应,指人们在消费时的一种习惯。当工资收入达到某个水平后,此时的消费习惯,如爱消费高档次的衣服和食品,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而当工资再一次提高时,消费习惯可能会上调,但是不会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低自己的消费水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12 18:32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杜春雨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因素是这个世界上最活跃最难捉摸最有价值的因素,而心理学也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班主任要提高工作的艺术,提升工作的效益,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效应”,这是心理学家们探索研究的成果,能够客观地反映了多数人的心理共性。其中很多效应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特别是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个出色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揣摩并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游刃有余,使班主任工作脱离高耗低效,甚至与学生的实际背道而驰的状态。因此,了解这些效应并把它们与班主任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学上的效应很多,限于笔者的水平,这里仅列举几种曾在笔者工作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效应加以简要的分析,不当之处,还需就教于方家。

一、避免“超限效应”,提高批评效果。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犯错误,但不同的处理措施会产生几乎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会对其不断地进行批评和教育,总认为这样才能使他们牢牢记住并不再犯同类错误,可是我错了,越批评效果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看到一则故事,才对这个问题有了一点认识。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下面还有一段解释,: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可以揪住不放,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尝试对学生采取“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避免批评过度,产生超限反应,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在一次比较深刻的批评与反思中认识自己,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努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所说明的是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应该多利用期望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时常给学生一些期望。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跟所有学生认真地讲我对他们的期望,例如,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就不仅表达对他继续保持好成绩的期望,还常常提出新的期望,如我会公开讲某同学不仅能保持好的学习状态,而且能在帮助他从人,提升全班的学习成绩上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样的期待往往使全班的优秀产生一种责任感,对形成全班的良好学习风气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进入中学以后时常会出现女生比男生沉闷的现象,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期望: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相信我们女生都是充满青春气息的,这样她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有的同学在学习上出现了暂时的困难,这时老师真诚的期望对他的鼓励作用是非常大的,我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个别谈心,提出对他的期望,比如对信心不足的学生,就从信心的角度对他提出期望;对习惯不好而智力水平不错的学生则多从培养好习惯的角度对他提出期望,告诉他我想信他能养成好习惯改进自我;而对接受知识有困难的学生,则从培养其他好习惯的角度对他提出期望,我喜欢告诉这类学生,学习是重要的,但做人更重要,想信你会在做人上给老师一个惊喜。事实上,我的许多学生正是在这种期望下渐渐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惯,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很少会发生打架等恶劣的行为,而整个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与班主任对学生的正面积极期望是分不开的。

三、巧用“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破解早恋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不良思潮和各种媒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益巨大,几乎每一个中学班主任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早恋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见仁见智,有的是棒打鸳鸯散;有的是日夜紧盯法;有的是放任自流,认为孩子大了,自会处理。而大多数的班主任面对这一问题都是当头棒喝,以求一棍子打死,还要再踩上几脚,避免死灰复燃,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很糟。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与他人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受到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再加上中学生本身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极强的自主意识,老师与家长的干涉,常常适得其反。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班中有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我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我在学习心理学的有关文章时看到了“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于是决定现学现用,改变策略,我将孩子和父母都叫去(事先与父母通好气),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真诚地向他们道歉,说我和父母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同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自己理想的未来生活与伴侣选择。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使原本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从这个事例中,我深感班主任是要好好地学学心理学的知识的,后来又碰到几例学生早恋的情况,我都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这一效应,以“冷处理,渐疏远,看长远”的策略使问题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四、 防止“晕轮效应”,全面准确认识学生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因为一个人某方面优秀而使人忽视了他并不优秀甚至恶劣的其他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一个人某方面极差而使人忽视了他其他潜在的闪光点。就象学生李某持刀杀人没有人会相信,原因是他学习很好,李某成绩优秀的光环掩盖了他思想恶劣的本质,使得人们“不敢相信”他竟然会杀人。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同样要谨防这种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学生,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下意识的想法。学生的成绩优异并不代表他品德优秀,甚至可能很自私;上课活跃甚至捣蛋的说不定他的创造力会令你吃惊;现在学得不行的不等于将来还不行;成绩差的不等于活动组织能力差,道德品德差。在认识光环效应之前,我也曾犯过类似这样的错。在我班上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我也非常喜欢他,不管班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从不会把事情与他联系在一起,直到有一次开班级学生座谈会,有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大胆地汇报了这个学生依仗自己成绩好,就随意讽刺挖苦成绩不好的人;在背后给老师起绰号,甚至骂老师;从不帮助其他学生;班级劳动从不参加等等,几乎是在我心目中学生能犯的错误他都具备。对此我是大为震惊,从此努力改变自己,防止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从而片面地认识学生。而我们做老师的回头看一看,毕业以后还记得老师的,不常常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差生吗?有几个所谓的好生时时记得老师的?所以,千万不要让表象的、突出的某种特点遮蔽了我们的眼睛,要用一分为二,辨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五、 合理运用“护花原理”与“破窗效应”,从细节入手,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

心理学的上还有一种「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而“护花原理”说的是心理学家威尔逊帮助花园管理者减少折花的事。一个美丽的花园里百花盛开,折花的很多,管理者立了很多的警示牌都毫无作用。结果威尔逊帮着立了一些牌子,写上“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聚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这为“护花原理”。

运用“破窗理论”,创设良好班级环境的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和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做好班级布置工作是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一项更为有效工作。班级的墙壁被划分为几个版块:点滴生活(日常信息、学校通知)、我们的班级(值日班长工作、每日寝室扣分情况、学校文明值周情况……)、人文情怀(文科资料)、自然之趣(理科资料)、百草园(美文、学生练字作品……),这种做法从视觉效果来看,能使整个班级显得比较整齐,不至于让所有需要张贴的资料东一张西一张,感觉零乱。做好班级布置工作是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一项更为有效工作。班级的墙壁被划分为几个版块:点滴生活(日常信息、学校通知)、我们的班级(值日班长工作、每日寝室扣分情况、学校文明值周情况……)、人文情怀(文科资料)、自然之趣(理科资料)、百草园(美文、学生练字作品……),这种做法从视觉效果来看,能使整个班级显得比较整齐,不至于让所有需要张贴的资料东一张西一张,感觉零乱。

“心灵小站”的创办,是笔者班级管理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灵小站”是一份小报(A4纸大小,共两版),其含义就是:心灵感悟、休憩的驿站,讲述的是普罗大众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故事,但小故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办这份小报,是充分考虑到本班的实际和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班里农村同学较多,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而一个欠缺人文素养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用语粗俗、生活习惯太过随意、急功近利、眼光短浅,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而就其对学习而言,没有良好班风、学习的保证,要想提高学习成绩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如果这个班级里有一个不和谐的因子存在,那就有可能成为漂亮大楼上的破玻璃,成为接二连三的破玻璃窗的源头,因此,我们就必须得注意班级中出现的一扇破玻璃窗。这就要制定严格的、可行性强的班规和相应处罚条例,规范学生的言行,以正视听。但这些班规和处罚条例又要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接受,尤其是处罚方法要得当,既对学生错误行为进行处罚,又能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如在寝室管理方面,基于本班学生的语文底子弱,字写的很差,制定的扣分处罚方案是:背诵唐诗、宋词或元曲,并将所背内容用黑色水笔抄在方格稿上。

古人云:「毋以恶小而为之」,一点小坏事,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开始做了以后,它就改变你的心态,使你以后敢去作奸犯科。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就可能形成大坝全面崩溃,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同样的,古人也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件小好事,起初并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做长了,人的心灵就美了,再叫他去做坏事,他也不干了。这就是“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

在平时的工作中,其实每一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本人运用心理学的效应于班级管理中,只是一个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