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叫“物质的微观粒子”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1:53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2-01 02:36
什么叫“物质的微观粒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2-01 03:33
基本粒子是什么
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芝麻之小。可是,在物质的微观世界里,芝麻却简直大得无法比拟。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又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二十世纪初,人们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是微乎其微。
如果说,一个原子像十层高楼那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只有一粒豆子那样小。而且,原子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点儿”。
这些“小不点儿”都属于原子世界的“居民”,种类很多。起初,人们只发现了电子、光子、质子、中子四种。后来,又发现了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变子等,统称为“基本粒子”。
1972年,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云南宇宙线观测站,在宇宙线中发现一种新的重质量荷电粒子。1974年秋,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首的实验小组,发现一种新的重光子,命名为丁粒子。在1979年,丁肇中再接再厉,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基本粒子——胶子。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基本粒子近300种,而且还在不断发现之中。
在基本粒子的家族中,要算质子和中子比较大,它们的直径约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别的基本粒子,就要小得多了。例如,一千八百三十六个电子的总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而一个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只有一个电子质量的万分之一。有趣的是,光子的静止质量竟等于零。质量最大的是超子,超过质子质量的340倍,所以叫做“超子”。不过,超子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一百亿分之一秒。介子的名称来源也很有趣,就是说它的质量是介于电子和质子间的基本粒子。介子的“兄弟”很多,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有的不带电,它也有打进原于核,引起核反应的本领。
人们还发现,这些基本粒子,竟能互相变来变去,就拿电子和正电子来说,它俩长得一样大,质量也一样,带着同样多的电荷——只是电荷的正负相反。它俩遇在一起,可以变成两个光子。当反质子和质子相接近时,两者都会丧失电荷变成中性的反中子。1960年3月,我国物理学家王涣昌教授在第九届国际高能物理学会议上,报告了他发现的新的基本粒子——反西格马负超子。这种负超子可以衰变成一个反中子和一个带电的介子。这就是说,这些原子世界的小“居民”彼此间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变化着的。
基本粒子,是不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微粒了呢?其实,真正的“基本”粒子是不存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任何“基本”粒子都还可以一分为二。
现在,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基本粒子的理论。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层子模型”,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提出了“坂田模型”等等。尽管原子世界的“居民们”是那么微小,那么难以捉摸,然而高能物理工作者们正在继续探索,努力揭开微观世界的种种奥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01 05:02
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恰当地将宏观与微观知识沟通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分析宏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不但“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虽然一些教材在一些知识点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用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物态变化,用原子的结构来解释摩擦起电等都是很好的范例,但总体上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认为在单元复习,尤其在总复习的阶段中,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上仍有文章可做。 一、质量 质量是初中生较早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质量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概念.目前质量的定义有5种常见的说法[1]。在学生已具备分子、原子、质子、中子这些微观粒子知识后,不妨将其概念从“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转变为“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质子、中子数的多少——即含核子数的多少.”这样可将相当抽象的“物质的多少”转变到“核子数的多少’”而具体、有形的概念,从而揭示了质量大的物体所含的核子数比质量小的物体要多的事实.用这种表达也容易向学生解释“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个令部分优秀学生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二、物质的密度 有了上述质量概念的转变后,“物质的密度”的概念也可以从“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转变为“单位体积所含核子数多少”,从而看出物质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排列的紧密程度——即核子排列的紧密程度的物理量.由于各种物质内部核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所以“物质的密度”理所当然成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显而易见,物质密度的大小只能由物质的结构来决定,而与物体质量多少、体积大小均无关。此外还可与“种植密度”、“人口密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类比,使学生对“密度”的广义性也有所领悟.这对今后在更高层次学习中涉及到的“质量线密度”、“电荷体密度”、“电荷面密度”等都是有益的。 三、电阻 关于导体的电阻,课本上的说法令不少学生处于一种矛盾中:导体既然是容易导电,为什么又说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呢?但从微观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现以最重要的金属导体为例作如下说明: 由于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所以金属容易导电,但金属原子中除去最外层的电子其他部分(也称原子实)是不能自由移动的,它们的有序排列好象形成了金属的“骨架”.当自由电子在电压作用下做定向移动时,其实它们是在金属“骨架”里移动,必然与组成骨架的原子实发生碰撞,所以导体对电流——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必然要产生阻碍作用.总之,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荷,而导体的电阻是由于导体内还有更大量的不能自由移动部分造成的.我们还可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一次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教育。 四、电流热效应 有了以上“电阻”的知识,对电流热效应的解释也容易了:由于自由电荷在电压作用下做定向移动时与不能自由移动的原子实发生碰撞,结果使这些微粒的振动加快,从而使物体的热能增加,所以电流通过导体,导体的温度会升高.这样可使学生对电流热效应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能将宏观与微观知识恰当作些沟通,不但可使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物理现象的分析更为清晰、更为本质,也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提高辩证地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 2楼网友:一秋
  • 2021-02-01 04:04
指组成此种物质的基本粒子。例如: 金属铁的微观粒子是铁原子 二氧化碳的是CO2分子 NaCl的Na+离子和Cl-离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