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18:03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12-25 08:53
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2-25 10:00
问题一: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很难形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规则 首先家长本身要有规则,再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家长要有帮孩子定规则的意识,比如说,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与人交往时主动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临升入小学,到学校后要遵守纪律。纪律是什么?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规则,给孩子定规则,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 二、规则表述要清楚明确,易于理解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你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快点吃!”因为你要求他“快点吃”,他会理解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是让他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做别的事情。 三、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 家长要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吃饭时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带着情绪说反话。倘若家长说反话,告诉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当真慢慢吃,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让我慢慢吃吗?”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听懂反话,但他就和家长对着干,所以,家长最好用积极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让孩子参与定规则 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定规则。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出门,让孩子当导游,领着家长过马路,启发孩子说出:红绿灯要遵守,要走斑马线。让孩子身体力行,他接受起来会很容易。这样,让孩子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孩子还会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做得很好时,家长应给孩子表扬或鼓励,这种表扬或鼓励不一定是买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鼓励,都会使孩子非常愉快,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六、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年幼的孩子最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说,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而家长自己却痴迷网络,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所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看完书后放回原处,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对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点起床,家长就必须6点起床,每天都这样做,这对孩子是一种带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规则怎么合理,讲得怎么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这里给家长朋友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持之以恒。问题二:什么是规则意识,如何加强规则意识培养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普遍性) 其实现代社会充满规则,如交通规则、竞争规则、游戏规则、家庭规则等.制定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将来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成才了.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则,从而愿意学习规则、执行规则,并慢慢养成习惯.量身定做一套规则问题三: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 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余下全文>>问题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运行的前提,任何组织、集体都要有规则,没有规则以及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很难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小小的家庭或集体都应有明确的法规来约束个人意志,避免因个人意志干扰、阻碍和破坏国家、集体的各方面的活动进行。然而,人的规则意识一般在初等教育阶段基本养成。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意义重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好的班集体必有明确的班规和班级目标,否则这个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会有任何做为。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班级要有明确统一的规范,在班级内部和外部都要有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是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由此不难看出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制定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 1、过程民主 在班级制度的建立中,我们要始终坚信“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原则。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建立中来。因为只有学生经过思考,本着规则受益的原则,把自己的思考的一些权利,形成“公权力”,即公共规则。因为学生是规则的制定者,学生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遵守。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内容科学 班级制度的制定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内容可以参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法规制定,但是还要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制定的班规即有了法律依据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必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班规也会得到很好的执行。班规的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简明易行,同时又全面可信,方可达到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严格落实制度,加强监督 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制度,加强监督。也就是在规则意识还没有很好的形成之前,外在的约束是极其必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差班,班主任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班主任就是规则的践行者。起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先做到。如要求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将成为以身作则的好榜样。班主任可能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在我带毕业班时要求全体同学提前一小时到班级上晚自习。起初,不论我是否有晚课,都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班;没有人值日,也没有人愿意值日,我就亲自拿起拖把、扫把,一个人打扫教室卫生。我发明的用毛巾擦黑板,要求连擦三遍,直到黑板一尘不染,最后还要把毛巾叠成方形被很多班级效仿。慢慢的班级秩序会越来越稳定,继而班干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班级管理逐渐走向自动化。各小组长、班委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事做。其中个别问题生要做好跟踪帮扶,对常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实时提醒、强化,头号问题生由班主任亲自监管,其他个别问题生班干部分管,做到预防为主。 班级管理中时常会遇到很多难题,每位班主任都应该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毅然坚守在本职岗位,严格落实班级的各项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学生的规则意识必会有明显的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立竿见影。问题五: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1自定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为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规则,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上玩耍,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他们经过讨论,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通过全班讨论,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比如我们班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这样几条:(1)每天佩戴红领巾。(2)课堂纪律,发言应该举手,一个一个有序地说。(3)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4)早餐及喝牛奶自觉排队,不插队。(5)出操要讲究队列纪律,这样才能做到静齐快,提高出操效率。(6)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7)课间活动的时候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楼梯上奔跑、打闹。(8)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9)放学排路队,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注意避让车辆。
2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小学生以游戏为主,到了小学要从“游戏人”变成“学习人”角色的转换。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加强认知的引导。比如培养课间活动要守秩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就让学生在下课时大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结果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是没有自由。每个学生在这种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就能产生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3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
4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一方面,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儿童模仿榜样存......余下全文>>问题六:怎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 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余下全文>>问题七:如何加强规则意识培养 首先培养他的自食其力的能力,如吃完饭让他自己把碗送到厨房,让他自己洗小手帕等,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她的劳动能力,双休日让她自己穿衣系鞋带等,千万不能让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一定要从小抓起,否则自己累死没人知。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定什么【遵守】规则,这是他家不是官场,家就要有家的感觉,不用拿这些东西牵制他,先了解孩子对你们的教导有很大的帮助。问题八: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一)重习惯,明是非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三)勤训练,不间断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魏书生每天跑三千,三十一年不生病;每天写日记,出十八本专著,就是这个道理。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道德,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与秩序,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之中了。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无意识地渗透于个体之中的,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根据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尊重道德、遵守道......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12-25 10:51
我好好复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