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以三曹、七子为例谈谈建安文学的特征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14:42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4-20 20:56
以三曹、七子为例谈谈建安文学的特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4-20 21:39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使用最长的一个年号(196-220,这也基本上是曹操开始控制他到曹操去世这段时间)叫作“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瑒、阮瑀、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