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见解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04:46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12-31 08:51
空性见解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洒脱疯子
- 2021-12-31 09:52
问题一:‘明空筱乐’是什么意思? :明指的就是大光明,大光明的境界也不离空性,明空无二。这主要是在密宗里讲的。
其实显宗和密宗,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区别,但是从大光明的角度来讲,是有区别的。显宗里只讲空,不讲明;密宗里强调明。所有的色身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佛咒语,所有的念头都是佛的圆满智慧,一切都是清净的,圆满的,这种境界叫大光明。大光明也不离空性,有空性智慧的摄持,所以叫明空。
乐就是大乐智慧。乐空是大圆满的境界,是更高的境界。心自然安住于本觉当中,那种乐叫大乐,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那个乐也不离空,乐空无二。这里最关键的是安住;但是,若是你没有一定的空性见解,就无法安住。所以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
我们现在修加行,通过共同四外加行的修法,能产生出离心。然后修五内加行,通过皈依、发心的修法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接下来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瑜伽证悟大圆满。
大圆满正行之前,还有三个特加行,一个是身调和,一个是息调和,一个是心调和。我们讲心调和的时候就会讲空性,讲外在的这些物质、现象都要决择于心,心要决择于空,空要决择于明,这才是大光明大圆满的境界。空性是前提,有这个空性的见解,才能达到大光明和大乐的境界。问题二:什么叫空性正见 缘起性空问题三:佛所说的空性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在佛教的教义中,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无限”“无尽”的变化这样的概念。
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阿含经》中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
就是说第一,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因此是无常。
第二,是因为世间一切事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由众缘和合,没有单独的自我,都是互相依附、互相影响,所以说无常。
由无常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空性”并不代表事情发展本质,因为在佛教的因果关系中,实际说的是因、缘、果,没有第一因的概念,而是个变化和无常的概念,由于缘(各种内外影响的条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响新的因。有些因果是自然界的自然运行,有些是我们的行为活动产生,而一切果都可由于我们的主动作为而改变。世上只有永恒的规律,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内外缘的影响变化改变了因是否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多长的期间结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所以,空性,指的是现象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决定因素或者动力。问题四:如何正确理解“空性” 空性, 这个课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的,如果我们一个缘起的说法, 空和性是说性空的,而不是空的,性是我们本来面目,空是对有来说的,空是对无来讲的,相对空的概念,他不是空而是“空”,我们认识空都是从有理解的,其实不是的,性和人是两个角度,所以人很那理解空是什么?对于性,那个我来讲就知道什么是空,从字义上是无法说清和理解的,都是个大概意思,要体悟的,太多了内容了。问题五:佛学的“空”是什么意思?谢谢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余下全文>>问题六:用佛教思想理解下:无智无得.无欲无求.不生不灭.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呀。很有难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能说所谓的对错,我认为是各个人修行境界不同,正如爬楼梯,有的爬到第三层,有的是第四层罢了。 首先推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其次推荐《空性禅修次第》。读完了,如果能够理解,就很厉害了。 1、对于佛教里面的“空观”理论,其实是佛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有递进的,正如读书,有小学、中学的内容,还有研究生和导师的理论而已。 所以研究这种空观理论,对于没有佛学理论基层的人,最好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够不走弯路。 有人会问,那么六祖怎么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够开悟呢?那就顿悟,就是直接接触了大学、研究生的内容,还一下子就懂了;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句话本身其实是禅修空观的一个方法。但是需要极高的根基。禅宗到宋朝以后就逐渐衰败,其实就是人心渐乱,根基渐差而已。现在高根基的人,几乎凤毛麟角。所以循序渐进的学习修行,效果更好。 2、我下面说说自己对于这个“空观”的理解。 “空观”作为佛学的世界观里面的内容,非常的高深。佛学世界观其实有无穷大和无穷小的理解,有多世界多文明的理解。这是宏观方面。空观就是关于微观方面的理解。 理论要旨就是,目前我们说能够感知的一切一切,包括外面的世界,都是假象。真相就是,整个一切,大到一切世界,小到我们个人,一切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非有、非空,又是非 非有非空。包括真空,都是假象,其本质都是如此。 这种状态,可以表述为如来藏,可以表述为一真法界,也可以表述为诸佛的法身。还可以表述为常寂光净土。等等。 进入这种状态的过程,就是开悟的过程。 这就是“性空”。 那么,什么是“缘起”呢?就是明明世界的本质是那种中观状态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形象、实体等等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述的”色“)?就是因为缘起。因缘际会,就会显现了。 3、但是,这种如来藏理论,其实是空观理论的最高级理论。我们要想真正明白,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在开始学习之前,要理解因果理论,轮回理论。最好还要知道四句话,就是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 第一步,无我。这里的“我”是特指的,泛指单一存在的“绝对”的我,包括具有永恒、单一不可分化和独立的特质的,一种不需要原因就可以自己诞生和存在的绝对存在的自我--“梵我”和不依靠任何宗教或哲学传统的“自我”--“俱生我”。当然这里讲的不全面。《空性禅修次第》讲到不少。 我们要仔细分别,可以发现,自己的手、心脏等等,都不能代表自己。我的概念其实是无法立足的。 第二步,唯识学。按照唯识说法,所有一切,包括我、世界,都是我们自心变幻出来的相。所以外界的环境其实也属于我们自心的相,是一体的。但是我们却主观的将外界和自己对立起来。“能所二元对立”。就是“能”接收各种意识信号的人,和“所”接收的各自意识信号。人的意识有八种,从外到内,依次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关键,如同一个录音机,有收录和播放的功能。收录就是贮藏各自种子,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释放,生长。这个理论里面,在轮回中,前七识都是虚幻的。阿赖耶识是轮回的关键。 第三步。中观自续派理论。这里就涉及了问题中的“无常”。该理论主张所有的现象并不依其自性而存在,一切内、外事物皆空。这就认为,阿赖耶识也是没有的。破除了第二步的唯识学的理论。比如我们说话,一个音节已经发出,另外音节还未发出,语言其实就是虚幻的。等等。 第四步。中观应成理论。改派其实没有明确的理论,只是用“四不生”,来驳斥一切其他的理论(就是所有事物,......余下全文>>问题七:佛教的空悟观什么意思 空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根本见解;
悟有解悟、证悟
观是智慧觉照
觉悟空性的智慧。
其实显宗和密宗,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区别,但是从大光明的角度来讲,是有区别的。显宗里只讲空,不讲明;密宗里强调明。所有的色身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佛咒语,所有的念头都是佛的圆满智慧,一切都是清净的,圆满的,这种境界叫大光明。大光明也不离空性,有空性智慧的摄持,所以叫明空。
乐就是大乐智慧。乐空是大圆满的境界,是更高的境界。心自然安住于本觉当中,那种乐叫大乐,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那个乐也不离空,乐空无二。这里最关键的是安住;但是,若是你没有一定的空性见解,就无法安住。所以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
我们现在修加行,通过共同四外加行的修法,能产生出离心。然后修五内加行,通过皈依、发心的修法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接下来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瑜伽证悟大圆满。
大圆满正行之前,还有三个特加行,一个是身调和,一个是息调和,一个是心调和。我们讲心调和的时候就会讲空性,讲外在的这些物质、现象都要决择于心,心要决择于空,空要决择于明,这才是大光明大圆满的境界。空性是前提,有这个空性的见解,才能达到大光明和大乐的境界。问题二:什么叫空性正见 缘起性空问题三:佛所说的空性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在佛教的教义中,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无限”“无尽”的变化这样的概念。
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阿含经》中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
就是说第一,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因此是无常。
第二,是因为世间一切事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由众缘和合,没有单独的自我,都是互相依附、互相影响,所以说无常。
由无常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空性”并不代表事情发展本质,因为在佛教的因果关系中,实际说的是因、缘、果,没有第一因的概念,而是个变化和无常的概念,由于缘(各种内外影响的条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响新的因。有些因果是自然界的自然运行,有些是我们的行为活动产生,而一切果都可由于我们的主动作为而改变。世上只有永恒的规律,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内外缘的影响变化改变了因是否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多长的期间结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所以,空性,指的是现象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决定因素或者动力。问题四:如何正确理解“空性” 空性, 这个课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的,如果我们一个缘起的说法, 空和性是说性空的,而不是空的,性是我们本来面目,空是对有来说的,空是对无来讲的,相对空的概念,他不是空而是“空”,我们认识空都是从有理解的,其实不是的,性和人是两个角度,所以人很那理解空是什么?对于性,那个我来讲就知道什么是空,从字义上是无法说清和理解的,都是个大概意思,要体悟的,太多了内容了。问题五:佛学的“空”是什么意思?谢谢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余下全文>>问题六:用佛教思想理解下:无智无得.无欲无求.不生不灭.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呀。很有难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能说所谓的对错,我认为是各个人修行境界不同,正如爬楼梯,有的爬到第三层,有的是第四层罢了。 首先推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其次推荐《空性禅修次第》。读完了,如果能够理解,就很厉害了。 1、对于佛教里面的“空观”理论,其实是佛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有递进的,正如读书,有小学、中学的内容,还有研究生和导师的理论而已。 所以研究这种空观理论,对于没有佛学理论基层的人,最好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够不走弯路。 有人会问,那么六祖怎么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够开悟呢?那就顿悟,就是直接接触了大学、研究生的内容,还一下子就懂了;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句话本身其实是禅修空观的一个方法。但是需要极高的根基。禅宗到宋朝以后就逐渐衰败,其实就是人心渐乱,根基渐差而已。现在高根基的人,几乎凤毛麟角。所以循序渐进的学习修行,效果更好。 2、我下面说说自己对于这个“空观”的理解。 “空观”作为佛学的世界观里面的内容,非常的高深。佛学世界观其实有无穷大和无穷小的理解,有多世界多文明的理解。这是宏观方面。空观就是关于微观方面的理解。 理论要旨就是,目前我们说能够感知的一切一切,包括外面的世界,都是假象。真相就是,整个一切,大到一切世界,小到我们个人,一切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非有、非空,又是非 非有非空。包括真空,都是假象,其本质都是如此。 这种状态,可以表述为如来藏,可以表述为一真法界,也可以表述为诸佛的法身。还可以表述为常寂光净土。等等。 进入这种状态的过程,就是开悟的过程。 这就是“性空”。 那么,什么是“缘起”呢?就是明明世界的本质是那种中观状态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形象、实体等等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述的”色“)?就是因为缘起。因缘际会,就会显现了。 3、但是,这种如来藏理论,其实是空观理论的最高级理论。我们要想真正明白,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在开始学习之前,要理解因果理论,轮回理论。最好还要知道四句话,就是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 第一步,无我。这里的“我”是特指的,泛指单一存在的“绝对”的我,包括具有永恒、单一不可分化和独立的特质的,一种不需要原因就可以自己诞生和存在的绝对存在的自我--“梵我”和不依靠任何宗教或哲学传统的“自我”--“俱生我”。当然这里讲的不全面。《空性禅修次第》讲到不少。 我们要仔细分别,可以发现,自己的手、心脏等等,都不能代表自己。我的概念其实是无法立足的。 第二步,唯识学。按照唯识说法,所有一切,包括我、世界,都是我们自心变幻出来的相。所以外界的环境其实也属于我们自心的相,是一体的。但是我们却主观的将外界和自己对立起来。“能所二元对立”。就是“能”接收各种意识信号的人,和“所”接收的各自意识信号。人的意识有八种,从外到内,依次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关键,如同一个录音机,有收录和播放的功能。收录就是贮藏各自种子,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释放,生长。这个理论里面,在轮回中,前七识都是虚幻的。阿赖耶识是轮回的关键。 第三步。中观自续派理论。这里就涉及了问题中的“无常”。该理论主张所有的现象并不依其自性而存在,一切内、外事物皆空。这就认为,阿赖耶识也是没有的。破除了第二步的唯识学的理论。比如我们说话,一个音节已经发出,另外音节还未发出,语言其实就是虚幻的。等等。 第四步。中观应成理论。改派其实没有明确的理论,只是用“四不生”,来驳斥一切其他的理论(就是所有事物,......余下全文>>问题七:佛教的空悟观什么意思 空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根本见解;
悟有解悟、证悟
观是智慧觉照
觉悟空性的智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12-31 10:01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