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要说明“木”它(a)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10:45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01-03 23:02
阅读下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要说明“木”它(a)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b)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c)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d)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e)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1)为什么说“木”会含有落叶因素这一艺术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中,为什么常用“叶”而不用“树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段中的5个“它”字称代的对象同不同?如果同,指代着什么?如果不同,依次各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本文中“落木”的形象意义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1-03 23:16
答案:解析:  (1)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2)“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3)不同。a:木;b:暗示性cde:暗示性与概念中意义的交织组合。  (4)略。导解:此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落木”透着黄色,使人有干燥之感,更有疏朗空阔的形象和飘零之意。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而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有使他感到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从而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1-03 23:59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