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中,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17:27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02-24 01:57
书愤中,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24 02:38
《书愤》从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既表现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 也表现诗人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汇集着豪壮的感情.
附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那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绩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附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那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绩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