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阿长朴素的真诚给予了由衷的欣赏和赞美,但他的缺点和真诚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0:30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2-21 09:49
作者对阿长朴素的真诚给予了由衷的欣赏和赞美,但他的缺点和真诚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21 10:21
阿长与鲁迅的真诚观
对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分析,大家都已经熟悉了作者“欲扬先抑”的笔法。但作者在文章中所回忆的事件,无论是“抑”的部分,还是“扬”的部分,都贯穿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阿长“朴素的真诚”给予由衷的欣赏与赞美。那么她的“缺点”和“真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鲁迅的真诚观说起。
首先,鲁迅认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接纳自己的缺点,不伪善。鲁迅受西方文化影响发现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有善也有恶,他不仅发现人性中有恶的因素,还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为此作出解释:“人类顾由昉,乃在微生,自虫蛆虎豹猿狖以至今日,古性伏中,时复显露……”(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要同时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才是真诚。
其次,鲁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可以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坟·文化偏至论》)在真诚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如果抑制住为恶的冲动,其人可爱;如果放任为恶的冲动,为非作歹,伤害别人,则其人可恨。以此为标准,鲁迅认为阿长既真诚又可爱,她虽然有缺点,但是不伤害别人,而且还十分关爱别人,虽然对长毛不分善恶,并借以表达自己作为女人的虚荣心,但是由于她对虚荣心丝毫没有加以掩饰,所以这种自然表达就不会具有攻击性和破坏力。当然作者并不认为这种表现是一种真诚的理想状态,他只想说明,就连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那种婆婆妈妈的真诚都比惯于撒谎的封建卫道士强上千百倍。至于那些封建卫道士,则是既虚伪又可恨,因为他们不但放任人的恶性,作恶多端,而且还故意表现出一副伪善的嘴脸,制造出许多假象,使得世界更加险恶。这副嘴脸极具欺骗性和破坏力,所以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揭穿他们的伪善面孔。作者对阿长“真诚”品德的赞美,同样蕴含有他批判虚伪的一贯思想。
鲁迅在生活中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道德伪君子。
1915年,为了给袁世凯称帝制造社会舆论,教育总长汤化龙利用自己的特权网罗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展工作。他对小说界发出指示,要求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并亲自召见鲁迅,希望他能够听从指挥。鲁迅看清了他们虚伪的伎俩,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抗丑恶势力。不久,鲁迅小说股主任的兼职被免去了。
对“高等做官法”的对抗。所谓“高等做官法”,是鲁迅对当时高层领导施政心理的贬义统称,语出《谈所谓“大内档案”》。鲁迅剖析了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整理“大内档案”,监守自盗、假公济私的阴暗心理。为了推卸责任,封堵政府其他部门的口,傅增湘又发动他的派员参加整理,彼此在大染缸里走一遭,也就没什么闲话好说了。傅增湘对鲁迅这只“白乌鸦”一定是有所觉察,于是终止他参与后期工作。不要透出聪明而又耳聪目明,这才是“高等做官法”的精要。(参考吴海勇《1912-1926鲁迅在官场》)
鲁迅早在1918年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借着狂人那奇异深邃的目光,于“天上看见深渊”,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文章《狗·猫·鼠》中更是把人类的虚伪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以犀利的笔锋强烈谴责了对儿童的欺骗性道德教育,使虚伪的封建伦理纲常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加丑态百出。在《坟·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人格是以‘诚’为根基的。但是最讲究真诚的中国人却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鲁迅先生一方面批判国民性中缺乏诚与爱,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另一方面竭力呼唤“抱诚守真”、做“至诚之声”的精神世界之战士。(卜召林 翟文诚《论鲁迅的真诚观》)
在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无论是“抑”的刻画,还是“扬”的描写,都渗透着鲁迅对阿长的另外一层赞美:她的真诚着实让人喜爱。
对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分析,大家都已经熟悉了作者“欲扬先抑”的笔法。但作者在文章中所回忆的事件,无论是“抑”的部分,还是“扬”的部分,都贯穿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阿长“朴素的真诚”给予由衷的欣赏与赞美。那么她的“缺点”和“真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鲁迅的真诚观说起。
首先,鲁迅认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接纳自己的缺点,不伪善。鲁迅受西方文化影响发现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有善也有恶,他不仅发现人性中有恶的因素,还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为此作出解释:“人类顾由昉,乃在微生,自虫蛆虎豹猿狖以至今日,古性伏中,时复显露……”(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要同时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才是真诚。
其次,鲁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可以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坟·文化偏至论》)在真诚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如果抑制住为恶的冲动,其人可爱;如果放任为恶的冲动,为非作歹,伤害别人,则其人可恨。以此为标准,鲁迅认为阿长既真诚又可爱,她虽然有缺点,但是不伤害别人,而且还十分关爱别人,虽然对长毛不分善恶,并借以表达自己作为女人的虚荣心,但是由于她对虚荣心丝毫没有加以掩饰,所以这种自然表达就不会具有攻击性和破坏力。当然作者并不认为这种表现是一种真诚的理想状态,他只想说明,就连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那种婆婆妈妈的真诚都比惯于撒谎的封建卫道士强上千百倍。至于那些封建卫道士,则是既虚伪又可恨,因为他们不但放任人的恶性,作恶多端,而且还故意表现出一副伪善的嘴脸,制造出许多假象,使得世界更加险恶。这副嘴脸极具欺骗性和破坏力,所以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揭穿他们的伪善面孔。作者对阿长“真诚”品德的赞美,同样蕴含有他批判虚伪的一贯思想。
鲁迅在生活中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道德伪君子。
1915年,为了给袁世凯称帝制造社会舆论,教育总长汤化龙利用自己的特权网罗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展工作。他对小说界发出指示,要求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并亲自召见鲁迅,希望他能够听从指挥。鲁迅看清了他们虚伪的伎俩,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抗丑恶势力。不久,鲁迅小说股主任的兼职被免去了。
对“高等做官法”的对抗。所谓“高等做官法”,是鲁迅对当时高层领导施政心理的贬义统称,语出《谈所谓“大内档案”》。鲁迅剖析了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整理“大内档案”,监守自盗、假公济私的阴暗心理。为了推卸责任,封堵政府其他部门的口,傅增湘又发动他的派员参加整理,彼此在大染缸里走一遭,也就没什么闲话好说了。傅增湘对鲁迅这只“白乌鸦”一定是有所觉察,于是终止他参与后期工作。不要透出聪明而又耳聪目明,这才是“高等做官法”的精要。(参考吴海勇《1912-1926鲁迅在官场》)
鲁迅早在1918年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借着狂人那奇异深邃的目光,于“天上看见深渊”,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文章《狗·猫·鼠》中更是把人类的虚伪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以犀利的笔锋强烈谴责了对儿童的欺骗性道德教育,使虚伪的封建伦理纲常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加丑态百出。在《坟·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人格是以‘诚’为根基的。但是最讲究真诚的中国人却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鲁迅先生一方面批判国民性中缺乏诚与爱,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另一方面竭力呼唤“抱诚守真”、做“至诚之声”的精神世界之战士。(卜召林 翟文诚《论鲁迅的真诚观》)
在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无论是“抑”的刻画,还是“扬”的描写,都渗透着鲁迅对阿长的另外一层赞美:她的真诚着实让人喜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2-21 10:48
不明白啊 = =!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