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致郑板桥书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12:32
  • 提问者网友:自食苦果
  • 2021-04-07 12:3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致郑板桥书  板桥先生大鉴:  后代学子冒昧致书于先生,意在表达对先生学识之仰慕,人格之崇敬,并有一事想于先生台前请教。  先生出身寒苦,自幼好学,虽屡试不第,却并未灰心,终于不惑之年金榜题名,得中进士,遂出任县令,为山东父老谋益。值潍地特大饥荒,先生以解除民苦为己任,千方百计,鼎力救灾,为广大饿民所颂扬,齐呼青天!足见先生统事之才华,变不失贫民之本色。  先生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秉公执法,毫无私欲,终为官场所不容。三条毛驴驮走一任清官。诗书、阮琴伴君而来,又随君而去。  仕途坎坷,辛酸饮尽,然忧国忧民之志始终不泯。由官场归乡,寄情笔墨,一为糊口,二为“慰天下之劳人”。  遂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美誉。先生之诗,取材社会,爱憎分明,流畅自如;其书法,亦有创建,熔行、隶于一炉,纵横错落,飘洒有致,以“六分半体”而自成一家;其画,更是独树一帜,竹、兰、梅、石,各领风骚,尤以墨竹、墨兰著称于世,枝枝叶叶都是先生品格之写照。  先生美名,誉满当朝,并为后世文人雅士丹青里手所敬重,其模拟、效法者,不计其数。于先生去后二百余载之今日,大批崇拜者应时而生,大有酿成“板桥热”之趋势。先生之“难得糊涂”书法镜框,虽标价甚高,却仍为热门、紧俏商品,争抢购买者甚多,内中不乏雅士、墨客,亦有在职中年、风华学子、人民教师……所购镜框,有的悬于客厅显赫之处,引为座铭;有的秘不示人,以求独赏伴眠;有的作为珍贵礼品,馈赠新婚夫妇或友好挚谊;有的,则堂而皇之地置于机关办公室……  今人对先生作品如此狂热崇拜,恐先生始料未及。得此信息后,怕要千般欣喜,万分感慨吧!且慢,望先生勿喜形于色,听我继续介绍:  据我了解,大部分持有先生书法镜框的人,都不甚了解先生的为人和艺术,只是单单欣赏那“难得糊涂”四字的表面含义,将先生视为发明“糊涂”理论的权威,不糊涂却要装糊涂的祖师。于是乎,先生那四个字便被奉为真理和行动的指南,努力追求糊涂,凡事都不认真,特别是自己或别人遇到一些令人愤愤然不平之事时,总不免要记起先生的“四字真言”,遂自慰或慰人道:“唉,算了吧!‘难得糊涂’啊!”……  我以为,此亦先生始料未及之事。想不到二百多年以后,区区四字竟会发生如此之效应!实属令人痛切深思之事。  先生所书“难得糊涂”一帧书法(包括大字下面的几行小字)为先生人生观之体现,受时代、生活环境及先生思想局限颇深。其本意,恐怕也不想要人都学糊涂。然今日再度问世,却歪打正着,被曲解、实用,麻醉人心,消磨斗志。先生不会不为之遗憾吧!然绝非先生一人之过也。  当今之国人,勿需糊涂;相反,则需清醒。否是,民族将退化、沉沦,又何以谈振兴?  为中华民族计,望先生今后能推出些拿手力作为好,如竹、兰、梅、石之画,及体恤民情之诗等等,以正先生之声誉,以振民族之真魂。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匆匆此函  大安!后代学子李永文顿首[文旨提示]  本文作者以书信的形式阐示自己的观点,以委婉的讽喻揭示当今社会中部分人的病态心理,引人深思。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显然是因仕途坎坷而生出的由衷的感叹,也是对黑暗社会污浊的官场生活的无情揭露与鞭挞,可现今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却以此为处世之座右铭,实在是可叹可笑!作者在分析批判了这种病态的心理之后,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民族的振兴需清醒。”因为“糊涂”的本意是不明事理,就其本意也就是愚昧的委婉说法,一个愚昧的民族会有怎样的结果,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思想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已是不言而喻的。(1)解释加粗字在文中的含义:大鉴________________不第________________不泯________________风骚________________(2)“先生人格超俗,笔墨亦脱尽人间媚气”一句从文中抽出,将其还原应放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3)作者认为郑板桥人格超俗,在文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刻意地叙写了人们对“难得糊涂”情有独钟这一现象,其意在反映当时社会中的何种现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当今之国人”所主张的“难得糊涂”实质是(不得超过1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以书信形式针对时世发表议论,运用这种形式有何好处(每条不得超过1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0-03-08 21:59
答案:解析:  (1)大鉴,敬词,是恭请先生看看的意思;不第,是科举时期的术语,是没有考中的意思;不漏,是没有丧失的意思;风骚,这里是独特的神韵风格。(本题可以通过查字典完成。需要注意的是“风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为贬义。)  (2)D(这一句显然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从开篇到文中的两处都是写郑板桥人格的超俗,丁处以后是写他诗画的风格,应选D项,毋庸置疑。)  (3)①学习上孜孜以求,屡考不第并不灰心;②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毫无私欲,具有统事之才华;③弃官归乡不忘忧国忧民。(回答这道题要从文中所写的内容中去提炼去归纳,找出主干,选用概括的语言来回答此题。)  (4)官场腐败,法律苍白。(回答这道题必须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当人们对代表人民最高权益的法律失去信心的时候,其势必去寻找一种消极的东西麻醉自己,当人们看到正义遭到践踏,真理遭到歪曲时,现实与历史便有了沟通,“难得糊涂”一跃为众多人的座右铭也就不足为怪。因此这篇文章是用新社会一现象去捕捉人的内心世界,在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就找到了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如果不是官场腐败,法律苍白,人们何以要“糊涂”呢。)  (5)要注意爱护自己,凡事不必太认真(回答这道题要认真分析文章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在这一段里作者明确指出当今之国人所主张的“难得糊涂”是“凡事都不认真”。但如果只答这一句显然不够完整,还应追其要“糊涂”的原因,那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所以要从“追求糊涂”的目的着手回答此题。)  (6)①形式新颖有吸引力;②便于展开议论;③便于讽喻。(郑板桥远在清代,今人要与之通信,读者一看便有独出心裁之感,自然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另则“信”应该是私人之间的思想联络工具,信里可以畅所欲言,说什么似乎都与别人无干,因此便于议论,语言上也可以自由运用,能巧妙地使讽喻取得预想的结果,从这三方面考虑完成此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0-07-18 20:50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