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的旧址在哪?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05:32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03-22 15:02
江苏宜兴的旧址在哪?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3-22 16:26
宜兴向有“陶都”之称,所产陶瓷种类极多,有细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几十大类数千个品种。在琳琅满目的宜兴陶器中,最有名的是紫砂陶。
宜兴官林被称为中国电缆城,拥有上百家的电线电缆厂。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铁,呈紫红色,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等,造型丰富多采,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赋有民族风格,有深紫,朱红,淡黄等多种颜色。紫砂壶制作缜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沙土中间有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故而透气性能良好。用紫砂壶泡茶,没有丝毫的化学变化,茶汁特别清醇。紫砂壶经久耐用,壁内存积的茶锈,名曰“茶山”,如在空壶中注入沸水,也有茶叶清香。 此外,用紫砂锅蒸炖鸡,鸭,肉类,味道鲜美,肉嫩汤醇。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 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宜兴又以茶叶、毛竹生产基地著称。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这里的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宜兴现已列为太湖中大风景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旅游机构、旅游设施正在不断齐全。明天的宜兴,将更加灿烂辉煌!
自然地理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苏、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面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万亩。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龙池山位于宜兴城西南35公里的茗岭乡境内,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95%,总面积1800多亩。因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宽叶带生长茂盛,珍稀濒铖植物众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国”和“绿色氧吧”之称。
以“稀、奇、古、怪”著称的龙池山自然风景区是苏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稀”指的是区内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顶有池,池中有学名蝾螈的小龙;“古”指的是山上有曾闻名于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摄人魂魄、横空壁光的“白云寺”和可预报天气构成荆溪古十景之一的“龙池晓云”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兴市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叉,灌溉、运输方便。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公里,总面积19.49万亩。其中主干河14条,5公里以上的68条。荡20多个,水域面积73.43亩。有水库20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天然水质较好,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属很低矿化度水;总矿化度小于1.5毫克当量/升,属很软水;酸碱度值为6.5-7,属中性水。
宜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历史沿革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 ),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
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
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风土人情
文化事业发展日趋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场次230场,观众50万多人次。2004年,通过挖掘艺术资源,搜集生活素材,捕捉创作信息,推出了《小巷大街》、《七彩风流》、《挑总管》、《双向选择》、《风卷葵》等各类艺术作品共60余件,其中大戏1个、电影剧本2个、电视剧本1个、曲艺作品7个、小戏小品剧本30多个、音乐作品20多个。
在重大艺术活动中,小品《双向选择》、《挑总管》获省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同时获优秀演员奖、演员奖、舞美奖。歌曲《秦淮歌谣》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电影放映单位40个,影剧院座位数为2.15万座,全年电影观众人数达43万人次。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25.26万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覆盖率广。22个镇(园)全面建成有线网,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5.53万户。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9421卷,《宜兴日报》为周六刊彩色胶印报纸,每期发行量3万份。
宜兴官林被称为中国电缆城,拥有上百家的电线电缆厂。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铁,呈紫红色,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等,造型丰富多采,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赋有民族风格,有深紫,朱红,淡黄等多种颜色。紫砂壶制作缜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沙土中间有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故而透气性能良好。用紫砂壶泡茶,没有丝毫的化学变化,茶汁特别清醇。紫砂壶经久耐用,壁内存积的茶锈,名曰“茶山”,如在空壶中注入沸水,也有茶叶清香。 此外,用紫砂锅蒸炖鸡,鸭,肉类,味道鲜美,肉嫩汤醇。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 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宜兴又以茶叶、毛竹生产基地著称。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这里的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宜兴现已列为太湖中大风景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旅游机构、旅游设施正在不断齐全。明天的宜兴,将更加灿烂辉煌!
自然地理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苏、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面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万亩。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龙池山位于宜兴城西南35公里的茗岭乡境内,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95%,总面积1800多亩。因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宽叶带生长茂盛,珍稀濒铖植物众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国”和“绿色氧吧”之称。
以“稀、奇、古、怪”著称的龙池山自然风景区是苏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稀”指的是区内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顶有池,池中有学名蝾螈的小龙;“古”指的是山上有曾闻名于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摄人魂魄、横空壁光的“白云寺”和可预报天气构成荆溪古十景之一的“龙池晓云”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兴市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叉,灌溉、运输方便。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公里,总面积19.49万亩。其中主干河14条,5公里以上的68条。荡20多个,水域面积73.43亩。有水库20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天然水质较好,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属很低矿化度水;总矿化度小于1.5毫克当量/升,属很软水;酸碱度值为6.5-7,属中性水。
宜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历史沿革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 ),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
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
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风土人情
文化事业发展日趋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场次230场,观众50万多人次。2004年,通过挖掘艺术资源,搜集生活素材,捕捉创作信息,推出了《小巷大街》、《七彩风流》、《挑总管》、《双向选择》、《风卷葵》等各类艺术作品共60余件,其中大戏1个、电影剧本2个、电视剧本1个、曲艺作品7个、小戏小品剧本30多个、音乐作品20多个。
在重大艺术活动中,小品《双向选择》、《挑总管》获省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同时获优秀演员奖、演员奖、舞美奖。歌曲《秦淮歌谣》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电影放映单位40个,影剧院座位数为2.15万座,全年电影观众人数达43万人次。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25.26万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覆盖率广。22个镇(园)全面建成有线网,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5.53万户。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9421卷,《宜兴日报》为周六刊彩色胶印报纸,每期发行量3万份。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3-22 18:16
宜兴县
- 2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3-22 17:21
六千年前西溪遗址现宜兴
作者:蔡娅娜 [2003-8-7 18:09:40]
宜兴消息:记者昨日从宜兴市文化局了解到,一批距今6000至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原始部落遗存的西溪遗址在该市芳庄镇境内被发现。令考古研究者惊讶的是,这些出土的石器、陶器、各类建筑、陶片标本等文物,竟然与南京境内的高淳薛城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有关联。
据了解,在该市芳庄镇境内挖掘的西溪遗址其中心区域在5万平方米左右,工作人员在遗址中发现并清理出土了大面积堆积深厚的螺蚌贝类遗存,其分布区域在2万平方米,厚度在20公分到1米左右。据有关专家推断,这些堆积深厚的螺蛳蚌贝类遗存有可能是先民用来抬高居住地面和防湿防潮用的。另外,在这次考古挖掘中,考古专家还首次发现了高于地面的仿釜和鼎等器物、用来研磨谷物的石臼、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倾倒生活垃圾的大灰坑等反映当时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情景。尤其是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在太湖流域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据悉,在宜兴西溪遗址历时2个多月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专家共发现了13座建筑遗迹、40座灰坑,挖掘出了200余件骨器、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类建筑、石料、陶片标本近2000余件,其年代跨度为1000年左右。(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蔡娅娜 [2003-8-7 18:09:40]
宜兴消息:记者昨日从宜兴市文化局了解到,一批距今6000至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原始部落遗存的西溪遗址在该市芳庄镇境内被发现。令考古研究者惊讶的是,这些出土的石器、陶器、各类建筑、陶片标本等文物,竟然与南京境内的高淳薛城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有关联。
据了解,在该市芳庄镇境内挖掘的西溪遗址其中心区域在5万平方米左右,工作人员在遗址中发现并清理出土了大面积堆积深厚的螺蚌贝类遗存,其分布区域在2万平方米,厚度在20公分到1米左右。据有关专家推断,这些堆积深厚的螺蛳蚌贝类遗存有可能是先民用来抬高居住地面和防湿防潮用的。另外,在这次考古挖掘中,考古专家还首次发现了高于地面的仿釜和鼎等器物、用来研磨谷物的石臼、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倾倒生活垃圾的大灰坑等反映当时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情景。尤其是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在太湖流域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据悉,在宜兴西溪遗址历时2个多月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专家共发现了13座建筑遗迹、40座灰坑,挖掘出了200余件骨器、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类建筑、石料、陶片标本近2000余件,其年代跨度为1000年左右。(人民网-江南时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