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杜甫崇拜李白吗?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16:28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1-30 21:23
杜甫崇拜李白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1-30 22:25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李白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们两人更多地是互相欣赏,杜甫对李白有一定的崇拜成分,但欣赏是主要方面。杜甫与李白,是从单向崇拜到两星相耀。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乃诗界天子,在诗歌上有着彪炳日月的辉煌。
  杜甫与李白一样,同样是诗歌巨人。
 杜甫生前,诗运和官运一样的不亨通。杜甫在当时诗坛的遭遇,基本上是被忽视的。唐代流传下来的唐人选唐诗的十个版本中,只有一个选了他的诗,是晚唐的韦庄,而且所选不是现在公认的代表作。我们看到杜甫与当时诗坛巨星频繁交往的记载,譬如王维、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孟浩然、李白等。但是,他的诗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形式的赞扬。相反,对于同时代诸多诗人,杜甫则多盛赞。他称王维为“高人”,赞高适为“才子”,夸孟浩然诗为“清诗”,等等,即便是薛据,这个几乎没能进入后代读者阅读视野的诗人,杜甫也说其“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喜薛三据授司议郎》)。杜甫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今存杜甫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有:《赠李白》前后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等。另有五首诗,其中也直接提及李白,这些诗,竭尽赞美之能事。杜甫一生中一再作诗赠李白,许多成为著名的诗篇,主要是由于两位诗人友情的神秘光彩,而不是由于内在的优点”(宇文所安《盛唐诗》)。杜甫遇见李白时,还仅是一位有前途的青年,李白对杜甫的崇敬的回报,仅是几首平淡的诗而已。传说中的两位的友谊,不过是杜甫赠送和描绘李白的诗的产物。”(宇文所安《盛唐诗》)据考李白只有三首写过杜甫的诗,从数量上固然与杜甫所赠不对等,而从内容看,傲岸的李白对这位小自己十一岁又非常崇拜自己的杜二,也没有什么赞美之辞。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诗云: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最早说此诗为送别杜甫的是唐人段成式,他见到有个本子上“杜补阙”作“杜考功”,便断定这是杜甫。郭沫若先生认为,此诗题当释为“宴别杜甫兼示范侍御”。范氏不是宴别对象,故曰“兼示”。据诗意,表达比较模糊,也很空泛,很难定论是寄杜甫,不妨存疑。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则是可以考定的,诗云: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宝四载(745),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举杯话别,想到于此一去,仿佛转蓬随风而各自飘零,依依不舍地缠绵。李白怀杜诗最为著名的一首,作于天宝五载东鲁兖州,题为《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也写得很空泛,意思是,高卧居东鲁沙丘家中,非常无聊,没有人陪我喝酒吟唱,夕阳西下时,便思念起远行的你。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此诗太白集里不载,有人以为不可信。《旧唐书》云:“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唐《本事诗》也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据考,此诗写作于李杜第二次见面时。天宝三载(744)四月,李白洛阳相识杜甫,是其刚被赐金放还时。此时杜甫三十才出头,只是个对诗歌有着宗教般虔诚的文学爱好者,也许在诗歌上刚崭露头角,但对于已经诗名显赫的李白来说,充其量只是陪游而已。李杜同游,第一次在梁宋,第二次在齐赵。两次之间,李白还独自到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天宝四载(745)秋,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久别重逢,李白见到愈加清瘦了的杜甫而有此打趣,其实是很正常的,符合二人的关系,符合对杜甫的评价,也符合李白的性格。
  “李白和杜甫都在开元清平政治结束以后才达到创作高峰期。”(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李白杜甫被确认为盛唐双子星座,则在中唐以后。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指出:“李白卒后的头几十年,几乎没人提及或模仿他的诗。其后,在八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对李白作品的兴趣有所恢复,特别是东南地区。到了九世纪初,围绕于韩愈和白居易周围的作家们,已经认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最伟大、最典范的诗人。从那时起,李白和杜甫所共享的名望事实上从未被质疑,而对于这两位诗人的评价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批评消遣,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杜甫之有诗名则更晚。严武称杜甫“最能诗”(《巴岭答杜二见忆》),是在西川(约762),杜甫已到晚年。后来在湖南(769),韦迢称他“大名诗独步”(《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郭受称道其“新诗海内流传困”,“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这三个人的品评,似乎不具权威性而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有一个叫任华的,于上元元年(760)写了一首杂言诗《寄杜拾遗》: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别来已多时,何尝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
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团圞。英才特达承天眷,公卿无不相钦羡。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随提玉壶。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已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如今看之总无益,又不能崎岖傍朝市。且当事耕稼,岂得便徒尔。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时幽旷无人知,火急将书凭驿使,为报杜拾遗。
  这首诗写得很传神,虽然也有诗的夸张,但却是同时代人眼中的真实杜甫。任华是李杜的“粉丝”,他也十分崇拜李白,曾作杂言体诗《寄李白》云:“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算高格,清人心神,惊心动魄。我闻当今有李白。”杜甫的追星族,还有很著名的诗人张籍。据说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像喝补药一样饮入,意谓从此改换了肝肠!而杜诗的真正行世,是在樊晃编《杜工部小集》并为之序才开始的,当在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樊晃自己也是诗人,德宗朝润州刺史,为杜甫同时代人,辞世稍晚。此《小集》收集了杜甫一生各个时期的诗歌,各体兼收,偏重古诗。樊序云:“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唐文拾遗》卷二十三)樊晃对杜甫的评价,不亚于李阳冰之于李白。应该说是他们共同地将杜、李二人推到“当今一人”的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而且,理由也极为近似,出于针贬时风的目的,认为李、杜继承了已经式微千载的“风雅”传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31 01:08
崇拜好像有点。。。 但是杜甫在很多诗中对李白的敬佩是很明显的“白也诗无敌”这首就是例子
  • 2楼网友:过活
  • 2021-01-31 00:53
他俩就好比武林高手之间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高手更寂寞。高出不胜寒。当自己达到一个顶峰了,就会觉得很没有追求了,所以很怀念自己的对手,或者说是同一领域的朋友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 3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1-31 00:28
崇拜,历史上说李杜友谊深厚,其实杜甫对李白更在意。他有很多诗歌写李白,而李白对杜甫则很少提。当然,李白比杜甫大很多,李杜相遇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了,比杜甫的名声大得多
  • 4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1-30 22:51
应该是崇拜的,杜甫生前名气不大,而李白和杜甫相遇时李白就已经名满天下,就好像普通人和一个大明星,而且又是同行,自然容易产生崇拜之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