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山赏桂花
南越秀山奇峰峦,碧湖绿水映斑谰。
繁花千树独成林,金粟万萼翠叶伴。
五羊仙翁临楚庭,芬馥波郁醉忘返。
木犀馨香不染尘,蟾宫桂子落凡间。
朋友诗一首,七律,请大家多给意见。谢谢了~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2 03:12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3-11 13:15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3-11 13:41
您好,这首诗并不能称为七律,称为七言古诗更合适,因为这首诗在格式上并不能符合律诗对格律的要求。我们先来明格律,之后再对这首诗做简单评论。
要写律诗首先要了解律诗是什么,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在格律方面有着较严格的规定,那么什么是格律?律诗的格律又有哪些规定?下面我们一一来看,格律就是指一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在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包括简单的说包括押韵、平仄和对仗等。那么律诗呢?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齐,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称为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的则称排律。律诗每2句成一联,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要求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平调、三仄尾,如崔颢《黄鹤楼》、王勃《滕王阁》等。现在提到律诗通常指狭义的 律诗,也就是格律要求很严格的那种。律诗之所以叫律诗,就因其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出了格就称不得律诗了。
下面简单的从韵、律句、粘对、对仗、拗句和拗救等方面对律诗格律做一些介绍。
1、韵,简单点说就是同一韵部的字,多是同韵母的字,不同时期的韵有所不同,律诗最常用的是平水韵,由于平水韵是古韵,用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今人也可使用中华新韵代替平水韵,只要明读音就可以较灵活的押韵了,不用查阅韵书。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一般要求用平声韵,仄声极为少见,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2、关于律句,有两个种概念,一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二是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句也称为律句,与之相对应的有拗句,后者之后再提。汉语分为四声,但诗中之分平仄,平仄两两组合,抑扬顿挫形成律句,就七律来说,律句共有四种,如下:
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平平仄仄平平仄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格式依照一定的原则交错组合形成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式,即平起、平起入韵、仄起和仄起入韵,平起仄起是就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而言,入韵不入韵要看首句尾字是否参与押韵。
3、粘对、也就是前面说的四种句士组合的规则。粘就是每一联的后一句与下一联的前一句开头的平仄相同,如,上一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有要求仄声收尾,就成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粘是指两联之间,而对是指一联之内,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称为对,用在首联时因为押韵要求可能不会完全相反,二是第一个音节(前两字)相反,如一联中上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首句入韵,上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句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一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后一句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律诗的声律就不单调了,避免了两个音调的句子连续出现的情况,且使平仄格式记忆也方便许多。
4、对仗,对仗可以理解为对对子,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首尾两联不作要求,最多不要超过三联对仗,您朋友的这首颈联就没有用对仗,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平仄不对外行人可能会察觉不出来,但对仗没有用,对律诗稍有了解的就能够一眼看出来,关于对仗也有很多东西,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
5、拗句和拗救,律诗规定了平仄格式,符合格式要求的句子就是律句,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就是拗句了,有了拗句不能不管,要补救,就有了拗救,对拗句的补救就是拗救经过拗救的句子就可以认为合律了。拗救可以分为出句自救、对句相救和出句对句同时使用的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②对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③两救皆用,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了。关于拗救的知识如果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写律诗和绝句对拗救一定要有认识。
格律暂且说这么多吧。简单说一下首诗
《广州越秀山赏桂花》
南越秀山奇峰峦,碧湖绿水映斑谰。
(首联点明地点,但词句锤炼不够,第一句易产生误解,按照一般的读法会理解为“南越”的“秀山”,“山”和“峦”在同一韵部,造成音韵不协调;第二句,如果“碧湖”不是一个湖的名字的话“碧湖”就和“绿水”发生了重复。)
繁花千树独成林,金粟万萼翠叶伴。
(颔联是这首诗内容上写得较好的一处,写出了花的特点,不足之处是格律太不严谨,“伴”字为仄声,用作韵脚是个很明显的一个错误。)
五羊仙翁临楚庭,芬馥波郁醉忘返。
(颈联内容很丰富,五羊、楚庭用得不错,对句比较无力,内容尚可,词句上比较拖沓,没有运用对仗是个硬伤。)
木犀馨香不染尘,蟾宫桂子落凡间。
(尾联收尾不够精炼,缺少震慑力,使得整首诗比较平淡,该出现在尾联的精彩反被颔联抢去了,缺少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您的朋友比较有诗才,如果想把古体、近体诗写好还应该多对格律做一些了解,虽说今人写诗可以不必完全严格的按照格律来,但学一学格律对以后的创作会有很多好处,至少在声韵上会有所不同,会使诗的可读性更好,朗朗上口,即便是古体诗也不是完全不顾及格律,格律如果不到位会使诗会变得拗口,所以为了把诗写得更好,还是学一学格律更好。一是学格律,二是学章法,两者缺一不可,格律是体,是肉,章法和神采是骨头,是精神,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写不出好的律诗。
最后,谢谢你能够看我在这儿啰嗦,祝您健康快乐,你的朋友在诗词上不断进步!
要写律诗首先要了解律诗是什么,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在格律方面有着较严格的规定,那么什么是格律?律诗的格律又有哪些规定?下面我们一一来看,格律就是指一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在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包括简单的说包括押韵、平仄和对仗等。那么律诗呢?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齐,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称为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的则称排律。律诗每2句成一联,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要求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平调、三仄尾,如崔颢《黄鹤楼》、王勃《滕王阁》等。现在提到律诗通常指狭义的 律诗,也就是格律要求很严格的那种。律诗之所以叫律诗,就因其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出了格就称不得律诗了。
下面简单的从韵、律句、粘对、对仗、拗句和拗救等方面对律诗格律做一些介绍。
1、韵,简单点说就是同一韵部的字,多是同韵母的字,不同时期的韵有所不同,律诗最常用的是平水韵,由于平水韵是古韵,用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今人也可使用中华新韵代替平水韵,只要明读音就可以较灵活的押韵了,不用查阅韵书。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一般要求用平声韵,仄声极为少见,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2、关于律句,有两个种概念,一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二是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句也称为律句,与之相对应的有拗句,后者之后再提。汉语分为四声,但诗中之分平仄,平仄两两组合,抑扬顿挫形成律句,就七律来说,律句共有四种,如下:
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平平仄仄平平仄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格式依照一定的原则交错组合形成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式,即平起、平起入韵、仄起和仄起入韵,平起仄起是就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而言,入韵不入韵要看首句尾字是否参与押韵。
3、粘对、也就是前面说的四种句士组合的规则。粘就是每一联的后一句与下一联的前一句开头的平仄相同,如,上一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有要求仄声收尾,就成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粘是指两联之间,而对是指一联之内,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称为对,用在首联时因为押韵要求可能不会完全相反,二是第一个音节(前两字)相反,如一联中上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首句入韵,上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句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一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后一句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律诗的声律就不单调了,避免了两个音调的句子连续出现的情况,且使平仄格式记忆也方便许多。
4、对仗,对仗可以理解为对对子,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首尾两联不作要求,最多不要超过三联对仗,您朋友的这首颈联就没有用对仗,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平仄不对外行人可能会察觉不出来,但对仗没有用,对律诗稍有了解的就能够一眼看出来,关于对仗也有很多东西,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
5、拗句和拗救,律诗规定了平仄格式,符合格式要求的句子就是律句,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就是拗句了,有了拗句不能不管,要补救,就有了拗救,对拗句的补救就是拗救经过拗救的句子就可以认为合律了。拗救可以分为出句自救、对句相救和出句对句同时使用的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②对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③两救皆用,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了。关于拗救的知识如果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写律诗和绝句对拗救一定要有认识。
格律暂且说这么多吧。简单说一下首诗
《广州越秀山赏桂花》
南越秀山奇峰峦,碧湖绿水映斑谰。
(首联点明地点,但词句锤炼不够,第一句易产生误解,按照一般的读法会理解为“南越”的“秀山”,“山”和“峦”在同一韵部,造成音韵不协调;第二句,如果“碧湖”不是一个湖的名字的话“碧湖”就和“绿水”发生了重复。)
繁花千树独成林,金粟万萼翠叶伴。
(颔联是这首诗内容上写得较好的一处,写出了花的特点,不足之处是格律太不严谨,“伴”字为仄声,用作韵脚是个很明显的一个错误。)
五羊仙翁临楚庭,芬馥波郁醉忘返。
(颈联内容很丰富,五羊、楚庭用得不错,对句比较无力,内容尚可,词句上比较拖沓,没有运用对仗是个硬伤。)
木犀馨香不染尘,蟾宫桂子落凡间。
(尾联收尾不够精炼,缺少震慑力,使得整首诗比较平淡,该出现在尾联的精彩反被颔联抢去了,缺少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您的朋友比较有诗才,如果想把古体、近体诗写好还应该多对格律做一些了解,虽说今人写诗可以不必完全严格的按照格律来,但学一学格律对以后的创作会有很多好处,至少在声韵上会有所不同,会使诗的可读性更好,朗朗上口,即便是古体诗也不是完全不顾及格律,格律如果不到位会使诗会变得拗口,所以为了把诗写得更好,还是学一学格律更好。一是学格律,二是学章法,两者缺一不可,格律是体,是肉,章法和神采是骨头,是精神,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写不出好的律诗。
最后,谢谢你能够看我在这儿啰嗦,祝您健康快乐,你的朋友在诗词上不断进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怙棘
- 2021-03-11 14:04
康珊加油!!!藏头诗
康乐朝夕满庭芳 珊月飘逸咏华章 加之一杯夜盏光 油彩泗溢漫潇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