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纪晓岚改《清明》评价?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13:35
  • 提问者网友:自食苦果
  • 2021-02-27 10:45
纪晓岚改《清明》评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2-27 11:06
个人认为改的不好,别的不说,就少了一个牧童,那清新隽永的感觉就没了。其实读诗就像看电影,看一部全面的电影和看一部压缩过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2-27 13:47
少了一个牧童,没了趣味啊
  • 2楼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2-27 12:11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我认为改的不好没有牧童诗少了灵性。
  • 3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27 11:54
原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好事者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清明节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清明》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一首绝妙小令。 亦有人依《南乡子》调改《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也有人用另一种方法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不仅诗变词,而且意思也变了: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还有人认为《清明》诗对杏花村描写的笔墨不足,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又加了六句诠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牛背忙欠身:前边草桥路,一片白云深。青山翠荫荫,绿水碧沉沉。酒气飘帘外,茅屋靠山根。那里便是杏花村。”描绘出杏花村草路、白云、绿水、青山、茅屋、酒帘相映成趣的图景。 此外,民间酒铺亦有人仿照《清明》诗,拟出一副广告对联,曰:“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亦饶有趣味。 据说是近代,有人把它变作了“微型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情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则戏称:杜牧的这首《清明》实际上是一则古代的“新闻报道”,因为它完全具备了构成新闻的所有要素,即“五个w”: 什么时间(when):清明时节 什么地点(where): 路上 什么人物(who): 行人 什么原因(why): 雨纷纷,欲断魂 什么事情(what):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趣的是,《清明》如此家喻户晓,但它的作者是否为杜牧,却一直未有定论。认为非杜牧之作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不仅收录了近5万首唐诗的《全唐诗》未见这首诗,而且杜牧诗集《樊川诗集》、 《别集》也没有收录该诗,有人因此怀疑此诗应系后人借杜牧名的伪作。清代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选用杜牧的七绝达8首之多,也没有选这首七绝。 最早收录此诗的是编纂于宋代的《千家诗》,编纂者刘克庄(一说谢枋)就将其归于杜牧名下。千百年来,这首《清明》的传播似乎也主要得益于《千家诗》这本普及性的启蒙读物。 形形色色而又妙趣横生的变体《清明》诗的出现,在中国历代诗歌中也是少有的现象,这正展示了汉语言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语言的清新通俗,意境的含蓄优美,形象的生动自然,情感的真挚朴实,这首七绝《清明》才能代代传诵不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