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06:03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3-29 23:50
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19-08-23 03:56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死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台联、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台联,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死;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疏导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死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台联、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台联,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死;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疏导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封刀令
- 2020-08-15 15:27
1交流交流可以进一卡一卡自驾游啊已经下了也白搭jwtbsfjegjsgjafjetkshudtonU9kkmkmhnkwuwkmhxkbmnkwkmkmhm…mhxkmkwhngxk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19-07-30 04:03
古言特有的表达文体方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