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特殊教育中如何运用强化原理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17:55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12-28 21:31
特殊教育中如何运用强化原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12-28 23:10
摘要:斯金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43834纳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的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阐述,指出该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一些实际运用情况,主要可以有小步子教学、奖励机制、行为塑造和矫正。同时指出强化原理在特殊教育中运用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包括强化的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效能性原则。关键词:强化理论 特殊教育 实际运用 1 强化理论1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reinforcement) 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1]。在其理论体系中,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2]。因此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根据斯金纳的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产生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一旦成人对儿童的行为予以不同形式的注意,如加以赞扬或者批评,都将会对儿童的这一行为产生强化作用。所以研究者就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1.2 强化类型在斯金纳的理论中,他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强化分成不同的类型。1.2.1 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行为后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从中可以看出,不论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不同的仅仅是刺激物出现的次数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1.2.2 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斯金纳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这些二级强化物初时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1.2.3 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也称即时强化) 和间歇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间歇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间歇强化又可以分成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两种。研究还表明,如果使用非固定强化,而安排强化的时间和反应次数不以固定的标准出现,会使反应既稳定又均匀,而且难于消退[1]。 2 在特殊教育中的实际运用2.1 小步子方法的运用斯金纳认为人类指向目标的行为是复杂的,是由一系列单个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将其加以分解,对每个组合要素给予定时定向控制,也就是说把总目标分解成许多步骤和小目标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实现一个小目标,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正反馈),或者对学生完成步骤是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行为进行纠正或给予不好的评价(负反馈),从而促使他达到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开启下一步的目标,最终实现总目标[3]。这种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中运用还是相当广泛的,就比如任务分析法,工作分析法。这些方法都是需要把所要教授的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和小的步骤。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一种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技能加以细化和简单化,将知识的难度降低以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在知识或者技能教授的时候,不论学生操作和完成的情况如何,应该及时地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对了还是错了,一来可以让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调节学习行为。同时由于任务的简化以及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学习的强制性。2.2 奖励机制的运用在人们的眼里,特殊儿童是社会角落里的孩子,他们很少会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人们也就往往忽视这一群体。在社会上这类儿童也就经常受到他人的冷眼相看,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比如许多的随班就读学生,他们在普通学校中,学业表现远不如一些普通儿童出色,而在如今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中,他们的许多其他方面的优点也就经常不被人注意和表扬,反而常受到同学老师的歧视,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也就逐渐被抹杀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成功,不需要表扬和认可,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渴望精神需要(荣誉、地位、功名等)得到满足。因此对学生好的表现做出的成绩,即便是微小的进步,能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奖励,这种表扬奖励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物质的(一级强化),也可以是精神的(二级强化);可以是连续性的(连续强化),即好的行为每出现一次就奖励一次,也可以是间歇性的(间歇强化),即好的行为出现多次,达到一定量后给予奖励[3]。慢慢的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他们做事情的能力和动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有研究表明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发展落后于就读于辅读学校和普通学校辅读班的儿童,随班就读的儿童相对更加容易自卑,缺乏独立性,不够成熟,忍耐度差等等[4]。因此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适度的强化以增加学生的这些优点和进步的概率。2.3 强化在儿童行为行为塑造和矫正过程中的运用对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是斯金纳重点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强化在儿童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他看来, 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强化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强化物向学生传递对其特定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只要了解了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同时斯金纳把他的强化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复杂,对一般性的不良行为,只要成人注意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能得到矫正。这样的方法和原理较好地运用在特殊教育中。比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出一定的计划和措施,要求学生塑造新的行为或者矫正不良行为。在这些计划和措施中指明,一旦学生达到规定的要求,家长或者教师就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样如果达不到要求撤销奖励,最终达到制定的目标,改善学生的行为。 3 强化原理在特殊教育中运用的原则由于特殊学生特殊特点,使所采用的强化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几个原则:3.1 一致性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5]。因为特殊学生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对所感知的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不能固定的,会受到外界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若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3.2 及时性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5]。因为特殊学生的记忆能力欠佳。他们对事物的记忆大都是无意识的,多停留于短时记忆阶段,所以如果某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过长,介入一些不相关的行为和刺激,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或者反应,使强化的指向不明,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混淆紊乱。3.3 效能性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5]。就比如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同时也会让学生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同时特殊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比较差,他们对于某些事物的兴趣很多时候是三分钟的热度,而且多停留于表面,所以如果对于他们的强化物长时间的固定不变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些强化物对他们就会起不到强化的作用。因此在对特殊学生采取强化的时候要善于激发他们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启发他们树立成就目标,从而激发其产生持久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等等。随时观察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强化方法和强化物,进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