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及是什么意思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21:02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3-03 06:17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及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3-03 07:17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不及“意为:不如、比不上。。这句诗意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原诗:
《赠汪伦》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义: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扩展资料: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赠汪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3-03 10:13
桃花在潭中倒影,仿佛有千尺的深远影子,却不如王伦为我送行的“歌声情感”。王伦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论世间谁最执着情义,而甘愿退让,舍道义而全感情的,王伦第一呀。连道义都舍,一心在意对大家的情感,他是奇人呀。这是另类情感派代表人物呀。
  • 2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3-03 09:56
【不及】 【不如。】 出自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 3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3-03 08:35
“不及”这里指:不如。 出处:《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 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扩展资料 《赠汪伦》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自秋浦去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作为李白的友人。汪伦历来被认定为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 后来有安徽学者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等史料,确认汪伦又名凤林,是唐朝时知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姣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后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此诗大概是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诗人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时候,忽然听到一群村人以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美丽的桃花潭,既使水深千尺,也抵不过朋友汪伦来送我的深厚情意啊! 《赠汪伦》描绘了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同时,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