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阅读答案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0 00:59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1-19 06:30
多选题
中国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国防建设”、三是“国家软实力”,唯有在世界上取得这三面金牌,中国才会有长治久安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之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告诉我们A.我国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减轻了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D.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军事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01-08 20:12
BC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19-11-21 08:47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 2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19-05-21 16:39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 3楼网友:孤老序
- 2020-09-29 16:34
【答案】 参考例文: 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 春秋时期庶民聚在乡校里议论执政的得失,可以看做是原始民主制度的遗俗。古史传说有尧设谤木征集民众言论的记载,“尧立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政有得失民得书之于榜木。”当时国家初创,原始公社风习尚存, 庶民能够随时对国家举措发表意见。榜木是挂绳(上古结绳记事)或挂板、简的所在,民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到执政者那里;又或者直接在木上刻划文字,所谓书契是也。后世因其处所呈之物,如板简书契等,皆跟言论有关,故去榜之木而加言旁,就成了谤木。又因为谤木所书多为批评文字,谤也渐渐从中性变得有了贬义。 谤木之设,虽无确凿实证,后世却不乏有相信其事而效法的。《史记·文帝三年》记载:“古者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有诏:“公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欲有橫议,投谤木函。”汉文帝、梁武帝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封建集权,言路早不像春秋甚至更早时代那么自由、宽广,谤木的设置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执政者的姿态或是胸怀,实际效应不会很大,不足与尧舜时相提并论。不过,还是可以从史籍中的这些记载中看到,古代对于民间言论的把控,更多还是立足于导而不是塞。 召公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把言论和水流进行类比,在后世得到完好的继承。子产认为言路被堵塞,就像河川被堵住了去路,虽然统治者可以耳根清静,得一时之快,然而,民意终将溃决,导致统治者遭遇灭顶之灾。韩愈概括为“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明朝余继登在《典故纪闻》中总结道:“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言犹水也,欲其长流,水塞则众流障遏,言塞则上下壅蔽。”真可谓“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无论是召公,还是子产,都是悠久中华文明中的先师懿范,他们的思想、胸襟、气度都值得后人学习,他们对言路的尊重建立在所要实施的的善政之上,而非流于口头和形式,尤为可贵。 何谓善政?畅达民议,体察民情,顺应民心,遵从民意,恐怕是题中必有之意。当今之世,恐怕没有哪个地方当局不认为自己是“善政”的。然而,“善政”与否,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标榜与宣传,只能取决于域内民众亲历身受的体会与经验。正是由于这一显而易见的常识,我们才说,子产倾听民间舆论,重视民众意见的施政理念与执政实践,较之屈原由于“君昏臣佞”“己志不伸”的郁闷爱国,更有其现代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句。首先要理解清楚“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 再揣摩材料中“也是广东高院微博发出的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的积极信息”和“综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对民意民情的上传都予以相当重视,并留下不少纳谏利民的佳话”这两句话,不难确定命题者的命题倾向为为政者要善于倾听民众的意见,才能做好工作。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