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代词“尔”、“而”的用法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而”、“尔”.谁能...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16:39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2-03 17:59
【而】代词“尔”、“而”的用法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而”、“尔”.谁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2-03 19:11
【答案】 文言文中,“尔”多是指人称代词“你”的意思.但也有其他用法.“而”的用法却很多,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义.以下是部分总结,
“尔”
1.第二人称代词,你.尔等
2.指示代词,这,那
3.近,
4.放在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莞尔”
5.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6.语气词,表肯定 而的用法很多;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尔”
1.第二人称代词,你.尔等
2.指示代词,这,那
3.近,
4.放在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莞尔”
5.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6.语气词,表肯定 而的用法很多;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2-03 19:30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