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子化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11:25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11-25 03:18
如何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子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11-25 04:21
富士康事件在警醒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思考。如何让企业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人性化?本文作者介绍了避免人与人之间关系“原子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念,似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编者
第三个砖瓦匠
一位学者经过一个工地,他问三个正在工作的砖瓦匠,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回答:“我在干活,砌砖。”
第二个回答:“我在起一堵墙。”
第三个回答:“我在建一座教堂。”
这是一个经常被管理咨询人士提起的寓言。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梦想就是,员工都像第三个砖瓦匠一样,理解企业的伟大目标,看到企业的全局。但问题是: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不仅生产了标准化的产品,也制造了只会机械地“砌砖”的工人。
流水线生产是现代工业化的革命性生产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社会小作坊的生产行为,使我们能实现超大规模的车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可是它也不断受到诟病:在生产过程中,机器成了主宰,决定着生产的流程和节奏。人变成了机器化生产链条上的零件,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很多人都对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情节记忆深刻:查理是个钳工,在流水线上单调而又机械的劳动最终使他精神失常,大闹工厂。
“单元化生产”取代流水线
尽管如此,流水线生产因其竞争优势,仍然是现代生产的主流。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更人性化,更能调动员工的潜能,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其中一种新生产方式就是“单元化生产”(CELL)。
所谓单元化生产,就是放弃我们常见的传送带,代之以一个一个的工作台。工人不再像生产线上的机械手一样站在传送带边上,不停地重复一个机械单调的动作,而是以5或10人(或者更多)组成小组,围在工作台边,分工不再像流水带上那样细,每个人可以负责多道工序。原料和零部件就堆放在工作台边上,随取随用,省掉了库存。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只简单地重复安装或插装某些零部件;而是在同一位置上组装完整一件完全的产品。工人们可以根据组装需要及自己在组装中得到的体会和经验,选择、调整和改进组装操作过程。因为有生产小组这样的团队合作,大家还可以互相沟通和配合,形成人际关系的互动和团队意识。比起流水线式的大工厂生产方式,单元化生产照样可以做到大规模化,同时又人性化得多,因此逐渐受到很多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
现代社会正越来越“原子化”
笔者曾在北京胡同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的生活与现代都市非常不同,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有机联系的社会关系:每个人的角色是多面的、交织在一起的和丰富的。胡同口的邮递员同时也是胡同里某一家的孩子,他和社区住户的关系既是服务关系,又是邻居,有可能还是亲戚。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名论点一再被提起:“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原因之一。”
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正越来越“原子化”,伴随着个人自由和独立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正在发生疏离和解体。一个世纪以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曾对柏林的城市人际关系做过研究,发表了其经典著作《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总结出现代大都市市民的三大特征:冷漠、浅薄和过分理智。齐美尔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现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社会关系原子化的进程。
在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不存在我们大陆这样动辄万人以上的外来员工宿舍区。每个为企业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住处和家庭,有自己下班以后的社交圈子,他的角色是多样的,社会关系是立体的。基于同样的管理理念,北欧有的国家甚至对监狱服刑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管理者和立法者认为:扩大和丰富犯人的社会角色,强化他们与家人、邻居和朋友之间的纽带,有利于他们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所以,管理者让轻罪犯人也有一周两天的“周末休息日”,周一到周五在监狱服刑,周末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样的做法听起来荒诞,效果却很好。
另外,国际大企业还有针对员工的专门心理辅助计划。其中最有名的是“员工帮助计划”(EAP),也就是企业通过第三方(员工帮助专业机构),向本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并且能够绝对保障隐私的心理咨询服务。员工心理帮助专家可以为员工和企业提供战略性的心理咨询、确认并解决问题,以创造一个有效、健康的工作环境。近年来,我国企业也开始逐渐接受EAP,邀请心理专家开讲座和制定员工心理疏导计划。
“X理论”还是“Y理论”?
在管理界,“X理论”和“Y理论”之争是由来已久、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两种管理心态的对比,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1960年提出来的。简单说来,“X理论”就是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是懒惰和好逸恶劳的,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和威胁,来推动人们为组织目标效力。“Y理论”正相反,认为如果给予机会和激励,人是愿意为组织效力和工作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目前管理界基本认为,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正确性,都可以在企业员工管理中发挥作用,后来其他学者还提出过“Z理论”或“超Y理论”(编者注:“Z理论”是由日裔美国学者W·大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包括终身雇佣制、缓慢地晋升等内容,试图尽量减少企业与职工的对立。“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方式,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灵活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都是对这一概念的发展。
然而,我们今天的大工厂和生产园区,似已沦为“X理论”一统天下的实验区,集中居住集中管理,上班打卡、保安查包,这一系列制度本身已足够严苛,而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人的素质问题被放大和滥用。这种粗放式管理,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发展到了一个不得不反思、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