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人文的影响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9:10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2-08 16:05
thank you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2-08 16:49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08 17:00
儒家思想中「人文」与「自然」的连续性关系,主要以下列两种方式表现:
(1)人与自然相融合:古代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连续发展的关系。人悠游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共生共感,对大自然充满了孺慕之情。孔子与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值得我们细加玩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26》
在以上这一段师生对话中,孔子对于学生中之有志于从政者,都不嘉许。但是,当曾点说出他醉心于在暮春时节偕同朋友与儿童洗浴于沂水,歌咏舞蹈而归的境界时,孔子大加赞赏说:「吾与点也!」曾点在这里所向往的是一种人的生命的「自然境界」。人融入于自然之中,并欣赏自然之美。
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展现儒家传统中将宇宙与自然界,视为有机的整体之看法。在儒家看来,「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动植飞潜,构成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万物静观者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正是因为万物与人都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本来就融合无间。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为什么有时不能与自然完全融合无间呢?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未能与自然融合,主要是因为被人的私欲所阻隔。南宋大儒朱子(晦庵,1130-1200)解释曾点的那一段话说:
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计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
朱子所用的「天理」、「人欲」等名词,是宋明儒常用的话头。我们推衍朱子的意思,大致可以知道:朱子认为,人只要能够抖落个人的私欲,就可以回归自然,而达到所谓「天理流行」、「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与自然融为有机整体的境界。
(2)人顺应自然而提升道德内涵: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连续性,第二种表现方式是:人顺应自然的禀赋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内涵。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讲起。孟子与公孙丑曾有以下关于「不动心」境界的对话: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孟子曰〕:「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曰〕「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2》)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说自然界有一种万物共有的质素——气。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只要努力培养这种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气」,而不是「旦旦而伐之」以致于成为「牛山濯濯」,就可以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孟子就告诉我们「说大人则藐之」,如果去见国君诸侯,不要看到宫室庙堂那么大,以为气派大。对孟子而言,国君诸侯所拥有的,都是他所看不起的。孟子的「浩然之气」使他生命力极为强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