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中要怎么积攒学分???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4 14:33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5-04 08:50
职教高中要怎么积攒学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5-04 09:06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