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达摩面壁九年,到底上为什么

答案:5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5 12:41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11-14 14:39
达摩面壁九年,到底上为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11-14 15:03
其实菩提达摩祖师在《入道四行观》中,已经道出了什么叫面壁或者说祖师面壁干什么,可叹世人不能理解。

  《菩提达摩大师入道四行观》中说:“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理入”,就是顿悟,就是见性。顿悟见性后,就要守性。在儒家称为“不迁怒,不二过”,“守性不移”之功。在佛教称为心无分别,四相不生之功。因此说,“面壁”,讲的实是心无分别,守性不移,面对一切境界四相不生,自心如如不动的内在功夫。

  “凝住壁观”就是“面壁”,意在让人们不要著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此与人们在形式上面壁打坐没有必然的关系。

  为什么要说九年面壁呢?九是一个虚数,不是实数。因为从一数到九后,就要重新开始计数,九实是数中之最大者,也是数的极限。意思是说,人们只有修行修到极处,功行圆满,才能够明心,开始新的生命。

  什么叫功行圆满呢,就是私欲克尽;就是遇到一切境界,四相不生。在四相中,唯忍辱最难行,因为人们面对辱境,一念不忍,便生四相。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特别着重说明的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单就一忍行,修了五百世的忍辱行,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可见离四相之难,功德圆满之不易。因此说,真正的面壁之功(就是守性不移,四相不生之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中说:“在儒为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周易阐真》中说:“超凡入圣之事,其中火候细微,工程悠远。”因此说,一个人要想明心成佛,并不是九年就能够完成的。究竟时间需要多长,还要看个人的根性,个人行持的功夫。

  那些不识自心,不明白菩提达摩面壁真实义理的人,抛家舍业,钻到深山的山洞中面壁修行,甭说修九年,就是修无数劫,也别想见性明心。因为,面壁在于内心,其与外在形式,实无关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11-14 18:28
达摩面壁九年,鸟儿据说都在肩膀筑巢证明不需食物,石壁留下影子证明形影不离。
  • 2楼网友:旧脸谱
  • 2021-11-14 17:31
这与禅宗的教义宗旨有关:释迦牟尼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后来迦叶被誉为禅宗的初祖,禅宗的流传教化传承都是师父与徒弟间心心相传的,这就要求弟子的根性能与师傅相同,才能回领悟其中道理。正想当初的拈花一笑时的样子,只有释迦佛和迦叶明白其中道理一样,很多人因根性不同不解其意。 达摩西来为传正法,因此也希望找一个根性具足的弟子,虽然面壁9年间求法者络绎不绝,但是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弟子。直到神光雪中断臂求法,感动了达摩才从山洞中走出来,因此他面壁九年。
  • 3楼网友:执傲
  • 2021-11-14 16:55
达摩到中国弘法,首先遇到梁武帝,因为两人话不投机,所以梁武帝没有护持他,他只好到少林寺等待机缘的出现,等了九年,僧人神光去向他求道,于是便有了九年面壁
  • 4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11-14 16:14
面壁: 坐禅之异名。  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先应梁武帝邀请至建康,话不投机,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见《景德传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达摩后被尊为中国禅宗的东土祖师。面壁又称壁观,是达摩祖师禅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义:“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引)相传达摩面壁十年(一说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谓之“影石”。后用面壁指专心一意地参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