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学理论的作业.阐释文学作品意义的方式(选择一种来谈谈,字数不限)!】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14:38
  • 提问者网友:低吟詩仙的傷
  • 2021-02-14 17:55
【文学理论的作业.阐释文学作品意义的方式(选择一种来谈谈,字数不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2-14 19:08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文学理论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6-17 作者:高建平 整理 发布时间:2004-06-17 开场白 在当前,“文学理论”是一个受到严峻挑战的学科.与一些资料搜集与整理性的、历史描述性的学科不同,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对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敏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文学理论”形成了一整套话语体系,对于文学研究,文学史的写作,文学批评,以及大学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一些文学研究新方法、新术语的采用,传统的文学理论体系显得陈旧,不再能适应新的理论语境的需要.到了90年代,一些西方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理论的引入,使得许多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走出文学的范围,投身到文化研究,以及历史、社会、思想等各种研究的领域之中,以求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的社会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扩大,也使文学理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求得自身的发展,怎样适应文学教学需要,怎样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将目前文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1.全球化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 20世纪之初的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建立了现代中国学术体系.随着现代形态的大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曾出现过一个学科引进的大热潮.中国的文学理论,并不是从古代中国人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各种关于文学的写作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而是有一个学科的引进与建立,国外的观点、方法和术语的引入,再以此为基础进而寻找和反观中国古代类似文本的过程.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曾经历了多重的国外影响,举其大者,这包括世纪之初的西方影响,世纪中叶的俄苏影响,80年代起新一轮西方影响.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国外文论的影响和刺激之下,一方面又是作为对这种影响的对抗而发展起来的. 在世纪之交,一个流行的词是“全球化”.当资讯发达,据说出现了“地球村”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话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村”不说二“话”.但是,话语的统一是否可能?亦或并不存在统一的话语,而只是在可“对话”的意义上共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也有着非常精彩而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怎样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是否有可能发展自己独立的文学理论话语,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写作中,存在着多重话语的组合.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吸收了苏联文学理论,20世纪前期、特别是“五四”以后在中国形成的文艺思想,以及40年代在延安形成的文艺思想这三重影响而形成的,现在仍在通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的话语.这种话语与最新引进的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文论话语,以及传统文论话语之间具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与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中,又形成了一种并置关系.然而,并置只是权宜之计,而不能取代理论建设.中国文学理论界对此有着一种体系的焦虑,但对怎样建立体系,又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困惑. 近年,学术界对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中西关系问题,继续具有普遍的兴趣.《文学评论》等一些文学理论刊物为此开辟专栏,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也以全球化作为大会的题目,或者以全球化作为中心议题.中国学术界对于全球化的重视,在西方的一些人文学者那里,常常出现误读.他们以为,比起西方的人文学界来说,中国学者更急于拥抱全球化.一些来自欧美的学者在来中国访问以后,常常会对中国同行提出善意的忠告,劝中国学者淡化全球化意识.实际上,这里存在着双重的误解.中国学术界对于全球化的关注,是与对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的命运的担忧,对于建立中国人文学术话语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从总的倾向上看,中国学者并不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一体化,他们反对文化霸权,赞同文化上的多样性.但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怎样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方面,他们具有认识上的不同,理解层次上的不同. 最近几年,经过学术界一些清醒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努力工作,那种全面排斥西方,回到中国传统文论,并从传统文论中直接发展出现代文论的观点,或者说,从19世纪中国直接跃到21世纪的中国的观点,已经逐渐被主流学术界所放弃.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有一些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人喜欢直接接受西方最新的文学话语,并在理论著述中使用它们,但是,发展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形成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和关键词,仍然是更多人努力的方向.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区分:“文学理论在中国”与“中国文学理论”.那种直接接受西方的文学理论,将之中国化,转用汉语来阐述,并运用中国文学的例证来说明它,所形成的只是“文学理论在中国”,更具体地说,是“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与科学理论不一样,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学和文学史,也有着自己的文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理论,并不等于古代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必须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学经验为基础.这种理论需要从古代和从西方汲取资源,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学理论要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与文学经验的实际,应该成为在文学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这种思想产生于20世纪末的一些争论之中,在21世纪的初年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共识. 2.“终结”的预言所带来的挑战 在2001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刊登了一篇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一些波澜.这篇文章从德里达的《明信片》一书谈起,指出在电信时代,文学、哲学、精神分析,甚至情书都会消失.作者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找根据,认为意识形态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文学的时代,依赖于印刷机和出版商而存在.当国际互联网取代了印刷机与出版商时,本来意义上的文学就不存在了.米勒引述德里达的意思说:“你不能在国际互联网上创作或者发送情书和文学作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2-14 20:32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