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永远的<雷雨>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9:09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1-30 00:22
阅读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完成练习。  为纪念曹禺先生逝世一周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新上演《雷雨》。我有幸被邀去看,距上一次看《雷雨》,倏忽四十余年矣。上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召开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时。(那时为了防止我们这一伙人骄傲,不让叫青年作家。)至今我记得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看完于是之、胡宗温、朱琳、郑榕、吕恩等演的戏后对我说的话:“我感到了艺术上的满足。”如今,厚明亦作古八年矣。  我从上小学就看《雷雨》,加上电影,看了不下七八次,许多台词——特别是第二幕的一些台词我已会背诵。我特别喜欢侍萍回忆三十年前旧事时说的“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的演员(不是朱琳)没有把这句话的沧桑感传达出来。我知道《雷雨》的情节与人物家喻户晓。我的缠足的、基本不识字的外祖母,在我七岁时就向我介绍过戏里的人物,她说鲁大海是一个“匪类”,而繁漪是一个“疯子”。  《雷雨》表现了人的与(旧)社会的罪恶,毫不客气,针针见血。戏里表现出来的罪恶主要来源有二;一是阶级,二是性。不但周朴园是剥削压迫工人“下人”的魔王,繁漪也是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把繁漪说得如何富有革命性乃至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共产党员(请参看拙著《踌躇的季节》)怕只是一厢情愿。《雷雨》是猛批了资产阶级的,比《子夜》揭露更狠,是现代文学史上突出地批判资产阶级的为数不太多(与反封建主题相比较)的重要作品之一。《雷雨》里充满了压抑、憋闷、腐烂、即将爆炸的气氛,这种气氛主要是由于周朴园的蛮横专制造成的。与憋气与闷气共生的,则是一股乖戾之气——早在明朝就有人注意到了弥漫于中华大地上的一股戾气。《雷雨》里的人物,多数如乌眼鸡,一种仇恨和恶毒、一种阴谋和虚伪毒化着一个又一个的心灵。周朴园、繁漪、周萍、鲁贵、鲁大海,无不一身的戾气。当然,大海的戾气是周朴园逼出来的,你也不妨说旁人的戾气也应由周老爷负责——这就是戏之为戏了。实际上,找出了罪魁祸首直至除掉了罪魁祸首之后,各种问题并不会迎刃而解。但是压抑和憋闷再加上乖戾,就是在呼唤惊雷闪电,呼唤血腥,呼唤死亡——有了前边的那么多铺垫,你甚至会觉得不在最后一场死他个一串就是世无天理。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势实际上是在呼唤革命。而从民主主义的观点来看,你也可以说是在呼唤民主——只有民主才能消除憋闷与乖戾二气。  戏里的阶级矛盾非常鲜明。每个阶级都有极端派或死硬派,有颓废派、天真派乃至造反派之类属。这些类属的配置,既是阶级的,又是戏剧——通俗戏剧的。有了这种配置,还愁没有戏吗?所缺少的,大概就是黑社会和妓女了,果然,到了《日出》里,这两类人物便也粉墨登场。  周朴园与鲁大海都很强硬。解放后的处理,加强了对于大海的同情,而减弱了他的“过激”的一面。但曹氏原著,似乎无意将其写成一个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工人弟兄的叛卖,也不符合歌颂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即使如此,整个压抑异常的戏里,只有大海拿出枪来整他的后老子一节令人痛快,令人得出麻烦与压迫还得靠枪杆子解决的结论。曹禺当时似乎还不算暴力革命派,但是从曹禺的戏里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矛盾的激化程度与激进思潮的席卷之势,连非社会革命派的作品里也洋溢着社会革命的警号乃至预报。呜乎!革命当然是必然的与不可避免的了。不管革命会付出多少代价,走多少弯路。不这样认识问题,就有向天真烂漫的周冲靠拢的意味了。(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艺术上的满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特别喜欢“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戏之为戏”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外祖母向作者介绍《雷雨》中的人物,意在强调“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B.作者反对把繁漪说成如何富有革命性乃至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的观点。C.作者否认鲁大海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因为他身上具有与周朴园、繁漪一样的暴戾之气。D.“你甚至会觉得不在最后一场死他个一串就是世无天理”意在说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具有必然性。E.作者认为曹禺的《雷雨》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特定时代和社会的革命潮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19-01-31 17:15
答案:略解析: (1)①许多台词传达特定的思想情感而能让人记忆深刻;②作品对主题的表达毫不客气,针针见血;③人物性格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必然性。(2)因为作者认为这句话饱含沧桑感,让观众能感受到世事的变迁。(3)一部成功的戏剧体现在戏剧冲突的多样性上,戏剧的主要人物连接着多种冲突,从而体现戏剧的紧凑性。 (4)AC(A.主要用于说明“《雷雨》的情节与人物家喻户晓”的观点;C.“戾气”的内涵在不同人物身上是不同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0-11-22 21:01
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