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唐僧真有其人吗

答案:5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9 14:03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4-08 23:25
唐僧真有其人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4-09 00:24
唐僧。很多人又称呼他“唐三藏”。其实就是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 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

与鸠摩罗什( 344 ~ 413 )、真谛(499—569)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711)(又说为不空(743—774))并称为四大译师。

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大雁塔,葬于白鹿原。

而《西游记》是文学作品,所以有很多是虚构的。
玄奘故事
[编辑本段]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二、 大度义服外道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城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三,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在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4-09 04:36
唐僧。很多人又称呼他“唐三藏”。其实就是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 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
与鸠摩罗什( 344 ~ 413 )、真谛(499—569)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711)(又说为不空(743—774))并称为四大译师。
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大雁塔,葬于白鹿原。
而《西游记》是文学作品,所以有很多是虚构的。
  • 2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4-09 03:19
真有此人。
玄奘和尚:大唐人士,仅凭一杆木杖和对佛理的无限崇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西域取得真经病回国铸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 3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4-09 01:42
是吖...就是玄奘嘛..唐太宗时期的高僧啊
  • 4楼网友:渡鹤影
  • 2021-04-09 01:03
当然有。叫玄奘。
去天竺(现印度)取经,回来写了《大唐西域记》
后来吴承恩将此事改写为《西游记》,成为4大名著之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