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言文阅读(14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0 16:40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12-20 12:45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惩山北之塞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方磨铁杵 (4)媪自言姓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小题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小题4】【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_ ”(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小题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苦于(2)通“返”,往返(3)正在(4)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12-20 13:27
(答案→)苦于(2)通“返”,往返(3)正在(4)说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例:“反”为通假字现象。试题分析:A:将近/姑且;B:哪里/语气词;C:……样子/认为……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此处注意“心”“彻”“卒”等词的理解。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合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6】试题分析: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认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12-20 14:42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