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为什么大多数国产的动画片都是52集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04:15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1-25 13:23
为什么大多数国产的动画片都是52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1-25 13:40
只能说刚好碰巧而已,有些是根据真人版改编的,整好也编到52集,没有奇怪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1-25 16:25
不好说
  • 2楼网友:玩世
  • 2021-01-25 16:07
广电总局搞定你信吗
  • 3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1-25 14:30
稍做些统计就会发现,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中国动画,似乎尤其青睐将电视系列动画片做成26集或者52集,13集、104集的也很多。 今年广电总局第一批通过立案审批的动画片共有220部,其中26集的有36部(占16.4%),52集的有62部(占28.2%),其他集数为13的倍数的——如13集、39集、104集、156集等等——也有16部(占7.3%)。此三项相加已超过所有通过审批的动画的一半。今年8月1日广电总局取消题材规划立案审批制度而改为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制度后,8月、9月两个月获得公示资格的国产动画片共有133部,其中26集的有21部(占15.8%),52集的有33部(占24.8%),其他集数为13的倍数的有11部(占8.3%),此三项相加也将近公示动画总数的一半。 国产动画在集数上高度同质化的现象,还跟地域差异、公司差异无关,也就是说,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动画公司,还是黑龙江、湖南、安徽的动画公司,都有很大一部分愿意选择以26集或者52集为动画集数。13、26、52、104这样的数字,甚至成为一种惯性思维的模式,每当策划一个新片的时候,总是不假思索地套上这些数字。 这种“怪”现象,其实并不“怪”。中国动画产业是在日本动画产业的模式下催生出来的,并且仍在以日本模式为模本不断临摹着。 日本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大抵说来有这么三个特点:一、周到、细致和全面的策划;二、“长时间”的播放;三、从周边衍生品中获利。日本每一部电视动画片在制作前都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运作,委员会成员由漫画作家(或者小说作家等版权所有者)、漫画出版社、动画出版和发行的公司、其他投资人等共同组成,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全面而细致地策划该动画从投资制作、到出版发行、再到周边开发的完全生命周期。“长时间”的播放是指,日本电视动画片总是能在电视荧幕上出现很长时间,以提高观众的获知度,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日本动画基本是每周制作一集然后播出一集,如果以季度为基本档期的话,刚好一个档期是13周,因为一年是52周,半年是26周,一个季度是13周。所以在策划该动画的时候,如果计划播出一年,即要制作52集;播出半年,即要制作26集;播出一个季度,即要制作13集。换句话说,一部哪怕只有13集的电视动画片,它在电视上也能播出三个月之久。这是日本动画“长时间”播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很多超人气的长篇动画一开始并没有策划要播出多少集,比如柯南、火影忍者等,只要市场还认可,它们就一直出下去。柯南到今天已经在电视荧屏上不间断地播出10年了,其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日本通过“长时间”播出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拉长作品与观众的接触时间,以提高作品的影响力,最终为其周边衍生品的获利打下基础。日本动画从策划伊始,就格外注重周边开发和销售的环节,其人物形象的设计、播出时间的拉长无不是为着这一最终的获利环节而着想的。 今天中国动画的从业者们,对这三个特点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中国动画产业正在吸收日本动画产业的经验而快速成长着。然而,在临摹日本动画产业模式和吸收日本动画产业经验的同时,我们有时候缺乏思考就全盘照抄过来,这是不可取的。众多中国动画一股脑地青睐于26集或者52集,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刚才说到了,日本动画多为26集或52集是为了迎合档期的需要,中国动画没有更多的去学习其档期的管理体制,而只是把这几个数字描摹过来了,这实在是有些去本取末的意味。中国动画的播出与日本有很大不同,不是每周一集,而是每天一集。一部52集的动画,按照每周播放5天来计算,两个半月就播完了,还没有日本一部13集的动画播放时间长——这里的播放时间,不是指绝对的播放时长,而是指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时间总跨度。一部26集动画的播放时间就更短,只一个多月就播放完了。这就使得作品还没能完全“热”起来、在观众中的影响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不每天播放的话,观众就会离开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首先,日本电视动画每周播放却依然能保持收视率,这就是最好的反证。其次,我们还应该挖掘每周播放能持续吸引观众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将观众们的期待时间延长。每日播放,观众对下一集的期待时间,是从这一集刚刚结束到第二天动画播出前这一天的时间。在这一天里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有可能他们会和朋友们聊起昨天看过的动画,有可能去看看报纸上的节目预告,有可能去逛逛周边产品的商店,总之,这中间的时间是一段回味与分享的时间,而这种回味与分享本身也就是动画在观众群中的扩大影响的过程。如果动画足够吸引人,他们会在期待时间里产生强烈的对下一集动画的心理期待。每周播放,将观众的这一期待时间从一天延长到一周,这一周里人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事实上,只要保证在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上不断有与该动画相关的消息出现,人们就能自发的回味;只要保证在观众的周围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观众,他们就随时可能分享感受。而且随着期待时间的延长,动画在观众群中能够扩大影响的时间也延长了。这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举办一次,期待时间是一年,照样有很多人年年看。 延长期待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收视习惯的问题。日本动画每周播放的惯例是从上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开始的。那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片。可以说,日本从第一部电视动画片开始,就逐渐培养了其观众以一周为期待时间的习惯。中国动画在这方面就有很大不同。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动画多以短篇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荧幕上,不是连续剧,也就无所谓对某一动画的期待时间。90年代以后,日本动画大量被引进,而中国一开始便采用每天播出一集日本动画的模式,这大概和中国电视剧每天播出一集的传统有关。由于最早被引入中国的日本动画都是长篇的,动辄上百集,所以即使每天播出,也能持续好几个月。后来的中国国产动画,基本不假思索地沿用了这一模式。所以目前观众对中国动画的收视习惯,基本都是以一天为期待周期的。 中国动画之所以每天播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动画总是在全部制作完成以后再开始播出。而日本动画每周播出是和其制作一集播出一集的制播周期相对应的,这也是从《铁臂阿童木》开始的传统。无疑,这样的制播体制更适合产业化的运作。因为一旦动画的收视率下降,动画的制作人员就可以随时修改剧本以迎合大众的需要;如果收视率太低就干脆停止拍摄,投资人可以把钱投到更有市场的动画作品那里去。相比之下,中国动画制播体制的弹性就小得多,风险也大很多。当电视台买到一部52集的动画之后,它当然希望能每天不间断地马上播放这部动画,事实上它也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蓝猫淘气3000问》是中国动画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它虽然也是边做边播的,但它第一次卖给电视台的动画就已经上百集了,足够电视台播几个月的。其实质依然是缺乏弹性的运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