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11:04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3-04 17:53
壹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3-04 18:22
问题一:壹在古代有什么意思 壹
弌
yī
(形声。小篆字形。从壶,吉声。“一”的大写。本义:专一)
同本义 [single-minded]
壹,专一也。——《说文》
君子壹教,凝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
与人之壹也。——《左传·文公三年》。注:“壹,无贰心。”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昭二十年》
又如:壹心(同心;专心);壹德(谓一心一意);壹意(专心致志);壹定(一贯不变,固定不变)
统一;一致 [united;identical]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
又如:壹同(统一);壹统(一统);壹意(统一意志);壹体(一致,如同一个整体);壹气(元气,统一不杂之气)
皆;一概;一律 [all;one and all]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一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又如:壹是(一概,一律);壹概(一概,犹言齐一);壹切(一切;全部);壹匡(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
一样;等同;同一 [same;equal]
镇静者修之,则壹。——《国语·晋语七》
又如:壹齐(齐一,划一);壹体(如同一个整体)
壹
yī
“一”的大写 [one]
节以壹惠。——《礼记·表记》
君答壹拜。——《仪礼·士相见礼》
——常用于支票、银行票据等,以避免差错或涂改
古书及汉人用字,如一之与壹,二之与贰,三之与叁,其义皆同。——《容斋五笔》
表示数量、次数 [one]。如:壹再(一再。一次再次,再三);壹倡三叹(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壹尊(一尊。谓共尊立一帝);壹适(一度贡举或推荐)问题二:“啊一古”是什么意思啊? 阿一古
锭文:???
在口语里经常用,含有“哎呀,妈呀,天啊”的意思。问题三:壹柏古代是什么官名吗? 词目:古代拼音:gǔdaì古代:1.[inancienttimes]∶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大洪灾,就是古代也是有过的2.[Antiquity]∶历史分期。指原始公社制时代和奴隶时代。通常把奴隶制时代称古代,封建社会称中世纪古代[inthepast;formerly]过去,年代已久远古代神话。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特指奴隶社会时代,有时亦包括原始公社时代。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其足考古代文集卷目者,实以《隋·经籍志》为大宗。”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所有中国的社会史料,特别是关于封建制度以前的古代,大抵为历来御用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冯雪峰《雪峰寓言·鸟和山林的大火》:“唉,这就是古代也有过的人类的大火呀,谁也逃不了的。”问题四:古代一等子爵是什么官 王公候伯子男 这都是爵位 并不是官职
打个比方 武帝时的卫青 官职大将军 位列三公 封爵长平候
而霍去病 在骠骑将军的时候就被封为冠军候
所以爵位和官职是两码事
像清朝的贝子 有很多 很多贝子什么官职都没有 贝子是皇家爵位问题五:凌晨1点至3点古代称为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余下全文>>问题六:七夕节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代表的是什么?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4]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牛郎织女(刻纸)一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余下全文>>问题七:在古代“交涉”一词是什么意思 见下面内容:问题八:中国古代的一个字,表示虫的意思,是什么字 虫 : 虫 (虫) chóng 节肢动物的一类:昆虫。 豸 : 豸 zhì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豸(虫子的通称)
弌
yī
(形声。小篆字形。从壶,吉声。“一”的大写。本义:专一)
同本义 [single-minded]
壹,专一也。——《说文》
君子壹教,凝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
与人之壹也。——《左传·文公三年》。注:“壹,无贰心。”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昭二十年》
又如:壹心(同心;专心);壹德(谓一心一意);壹意(专心致志);壹定(一贯不变,固定不变)
统一;一致 [united;identical]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
又如:壹同(统一);壹统(一统);壹意(统一意志);壹体(一致,如同一个整体);壹气(元气,统一不杂之气)
皆;一概;一律 [all;one and all]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一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又如:壹是(一概,一律);壹概(一概,犹言齐一);壹切(一切;全部);壹匡(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
一样;等同;同一 [same;equal]
镇静者修之,则壹。——《国语·晋语七》
又如:壹齐(齐一,划一);壹体(如同一个整体)
壹
yī
“一”的大写 [one]
节以壹惠。——《礼记·表记》
君答壹拜。——《仪礼·士相见礼》
——常用于支票、银行票据等,以避免差错或涂改
古书及汉人用字,如一之与壹,二之与贰,三之与叁,其义皆同。——《容斋五笔》
表示数量、次数 [one]。如:壹再(一再。一次再次,再三);壹倡三叹(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壹尊(一尊。谓共尊立一帝);壹适(一度贡举或推荐)问题二:“啊一古”是什么意思啊? 阿一古
锭文:???
在口语里经常用,含有“哎呀,妈呀,天啊”的意思。问题三:壹柏古代是什么官名吗? 词目:古代拼音:gǔdaì古代:1.[inancienttimes]∶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大洪灾,就是古代也是有过的2.[Antiquity]∶历史分期。指原始公社制时代和奴隶时代。通常把奴隶制时代称古代,封建社会称中世纪古代[inthepast;formerly]过去,年代已久远古代神话。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特指奴隶社会时代,有时亦包括原始公社时代。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其足考古代文集卷目者,实以《隋·经籍志》为大宗。”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所有中国的社会史料,特别是关于封建制度以前的古代,大抵为历来御用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冯雪峰《雪峰寓言·鸟和山林的大火》:“唉,这就是古代也有过的人类的大火呀,谁也逃不了的。”问题四:古代一等子爵是什么官 王公候伯子男 这都是爵位 并不是官职
打个比方 武帝时的卫青 官职大将军 位列三公 封爵长平候
而霍去病 在骠骑将军的时候就被封为冠军候
所以爵位和官职是两码事
像清朝的贝子 有很多 很多贝子什么官职都没有 贝子是皇家爵位问题五:凌晨1点至3点古代称为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余下全文>>问题六:七夕节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代表的是什么?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4]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牛郎织女(刻纸)一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余下全文>>问题七:在古代“交涉”一词是什么意思 见下面内容:问题八:中国古代的一个字,表示虫的意思,是什么字 虫 : 虫 (虫) chóng 节肢动物的一类:昆虫。 豸 : 豸 zhì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豸(虫子的通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