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淋巴结的管道是什么?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16:07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03-08 05:11
连接淋巴结的管道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3-08 05:54
连接淋巴结的管道为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其形态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较多且发达,外形呈串珠状。 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种。 它们管位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和内脏的淋巴。浅、深淋巴管之间有广泛的交通支。淋巴管在向心行程中,通常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当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如该淋巴结不能阻止和消灭它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
(1)过淋巴液:病原体侵入皮下或粘膜后,很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回流入淋巴结。当淋巴缓慢地流经淋巴窦时,巨噬细胞可清除其中的异物,如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清除率常与抗原的性质、毒力、数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
(2)进行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淋巴结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与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化。识别抗原与细胞间协作的部位在浅层皮质与深层皮质交界处。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淋巴结内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占25%,大颗粒淋巴细胞极少或无,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那一种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淋巴结实质内有许多神经末梢,但淋巴小结内尚未发现。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说明神经系统对淋巴结内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的调作用。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其形态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较多且发达,外形呈串珠状。 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种。 它们管位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和内脏的淋巴。浅、深淋巴管之间有广泛的交通支。淋巴管在向心行程中,通常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当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如该淋巴结不能阻止和消灭它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
(1)过淋巴液:病原体侵入皮下或粘膜后,很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回流入淋巴结。当淋巴缓慢地流经淋巴窦时,巨噬细胞可清除其中的异物,如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清除率常与抗原的性质、毒力、数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
(2)进行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淋巴结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与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化。识别抗原与细胞间协作的部位在浅层皮质与深层皮质交界处。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淋巴结内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占25%,大颗粒淋巴细胞极少或无,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那一种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淋巴结实质内有许多神经末梢,但淋巴小结内尚未发现。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说明神经系统对淋巴结内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的调作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3-08 07:47
(1)淋巴结:哺乳类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呈豆形,位于淋巴管行进途中,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之一。淋巴结的一侧隆凸,连接数条输入淋巴管,另一侧凹陷,称为“门”,有输出淋巴管和神经、血管出进。淋巴结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架。被膜下为皮质区。淋巴结的中心及门部为髓质区。皮质区有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和皮质巴窦(简称皮窦)。髓质包括由致密淋巴组织构成的髓索和髓质淋巴窦(简称髓窦)。淋巴窦的窦腔内有许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输入淋巴管流来的淋巴液先进入皮窦再流向髓窦,最后经输出淋巴管离开淋巴结。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淋巴结肿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属区范围内的器官有炎症或其他病变。因此按淋巴结分布规律检查淋巴结的情况,对诊断和了解某些感染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囊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为一柔软或坚实的球状物,直径1~3cm不等。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率约2.2%~4%。发生发展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囊肿主要随其生长的环境变化而变化,感染肾毒物质、情志、劳累、饮食等外界因素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囊肿生长的速度,这样就出现了囊肿生长时快时慢的现象,即具有不同阶段生长速度不一样的特点。
- 2楼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3-08 06:39
没有肿瘤,定期复查。
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李学瑞副主任医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