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一何”是什么意思?连用两个“一何”有什么作用?
2. 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没有具体写老翁的心理。请你仔细揣摩,把老翁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4.《村夜》中第一、二句中的“苍苍”、“切切”和“行人绝”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
5.景中有情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请作具体赏析。
6.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 >(下联)
7.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 >(下联)
8.丽日驱寒梅早放,< >(下联)
9.《陋室铭》中哪四个方面表现了陋室的不陋?
10.有人认为此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1.《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的“诣”和“会屠者王以胜驱猪归”的“会”分别是什么意思?翻译“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
12.卫姓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3.《春雪》中第一、二两句中的“都”、“惊”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第三、四两句极为精彩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1.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2.这是一首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3.年轻人,快些走吧,不知何时,那官吏又会来抓人了。我家儿郎们皆已去了战场,连老婆子也随那官吏去烧水备饭。如今家中剩我孤老头子与媳妇孙子,不知还能撑到何日啊…… 4.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5.“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6.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
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
7.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
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8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燕先归.9惟吾德馨作为引子--总陋室不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象美丽--陋室之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品德高尚--陋室之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好--陋室之事 10.答: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作者想借陋室来暗示他讨厌灯红酒绿的生活,也在暗示他不愿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 11.?12卫姓瞽者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善良孝顺的人。
启示:常怀一片善良仁厚的心,自然也能得到老天的眷顾、他人的帮助.13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14.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1 意思是“多么”,连用语气更强,更突出环境的艰苦。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