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14:11
  • 提问者网友:蓝琪梦莎
  • 2021-12-28 19: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12-28 19:46
【答案】

1.C

2.B

3.C

4.⑴ 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立即被杀害。

⑵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

【解析】

1.造:造访,到……去;

2.①说明他为政爱民,老百姓爱戴他;⑤说明没有立建功德碑的客观原因;

3.“最后还是屈从了”有误。“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可见在本质上并没有为丞相歌功颂德。

4.(1)辈:一类人;少,稍稍、略微;忤,违逆、顶撞;见,被动句式。每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属:请,邀请;白,报告;其,祈使语气,表希望;让,推辞。每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槁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金哀宗逃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就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的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看后觉得不满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若虚改穿民间装束北行到了镇阳,后来又与浑源人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抵达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他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间沦落一生,没料到晚年竟能到此仙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就叫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继续前行,探察山路险易,自己就垂足坐在大石上,坐了许久,就闭目而死了,终年七十岁。所著文章称作《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12-28 21:19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