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劝谏为话题的作文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6:19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4-03 23:32
直言劝谏为话题的作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4-04 00:39
从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纳谏与否,则在于君王的决断。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另外,善于纳谏也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