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谁有鲁迅的野草(原文)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20:43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3-17 17:50
谁有鲁迅的野草(原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3-17 19:03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野草》是鲁迅先生所著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野草》英文译本序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的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大漠
  • 2021-03-17 22:23
不错的文章!
  • 2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17 20:59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野草》赏析 林贤治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反抗若从外部看,或许是快意的,如《这样的战士》,有一种热情昂扬的调子.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挣扎,带着时间的重负和精神的创伤,如著名的《过客》,它有着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一般的意涵,却显得更加悲壮.如《复仇》,如《颓败线的颤动》,如《死后》,在报复中一样有着内心撕裂的痛楚.当作者专注于自我解剖时,那敞开的深渊般的黑暗,无疑地更为惊心动魄.《影的告别》、《求乞者》、《墓碣文》等样的文字占去全书大半,鲁迅虽谦称为“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却大可以移用雨果形容波特莱尔的话来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栗”.在作绝望的抗战中,斗争的双方并非是一个战胜另一个,而是永远的缠斗不休.存在者要自由的生存,就不可能逃避斗争,一如不能逃避黑暗.鲁迅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这是一个自承为“奴隶”者的哲学,与一般的自由哲学家的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哲理性,即思与诗的结合,是《野草》的一大特点.它通过大量的象征,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也有直接诉诸于一种箴言式的话语的.而象征,又往往经由梦境的创造进行.《野草》二十三篇有九篇写到梦境,好梦如《好的故事》,恶梦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极力摆脱.我们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说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则经常潜入海底,明显地比我们多出一个世界,多出另一层冲突.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摸索它同现实的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
  • 3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3-17 19:52
1、《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2、《野草》是鲁迅先生所著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为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知道这段苦难,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3、《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   《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   《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   《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