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腹足类的水流与气体交换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10:36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2-19 17:36
腹足类的水流与气体交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2-19 19:02
腹足纲动物中,绝大多数种类是水中生活,很少数为陆地生活。
水和气体可以不断的进入体内,腹足类就靠这种水流(也包括陆生种类的气流)完成身体的某些代谢作用。因为它们携带进新鲜的氧气,带走二氧化碳及含氮废物。各种腹足类动物由于外套膜、外套腔及鳃的结构不同,水流(或气流)经过身体的途径以及气体交换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区种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腹足类进化水平。腹足纲的前鳃类是比较原始的,是最先出现身体扭转的一类。
其中原始的种类,例如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还具有一对鳃,鳃均为双栉状(即鳃轴的两侧均有鳃丝),由于身体的扭转,外套腔移到了身体的前端,水由前端流入经过外套腔时,鳃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并将代谢产物等排出物随水流带出体外,为了避免排出物对鳃及外套腔的污染,一些种类在外套膜及壳的前缘中背处出现裂缝。
例如小裂螺(Scissurella),其肛门及肾孔开口在裂缝处,以避免污染。
又如潮间带生活的鲍,它是以外套膜及宽阔的形壳上形成一列小孔,以代替小裂螺的裂缝,其外套腔位于身体的左侧,鳃位于小孔之下,肛门及肾孔紧贴小孔,水流经过鳃之后再将排出物带走。
眼孔(Diodora)具有一个次生性对称的圆锥形壳,壳顶上有一小孔,外套膜由小孔处突出形成一水管,做为水流的出口。蝾螺及蜒螺(Nerita)具螺旋形外壳,但只保留了左侧的双栉鳃,水流由左侧流入外套腔,经鳃后再由右侧流出,肛门及肾孔开口在右侧外套膜边缘,排出物直接由出水流带走。这种由一侧流入、一侧流出倾斜于身体的水流方式能很好地解决了代谢产物的污染问题,因此大多数的前鳃类动物具有这种水流方式。
以上列举的这几种动物的不同水流方式,都属原始腹足目,它们主要限制在岩石表面生活,这与其鳃的结构相关。它们的鳃与原软体动物相似,鳃的背、腹面均有悬浮的膜以固定鳃在外套腔中的位置,鳃也都有较大的表面积,在水流通过时易于造成水流中颗粒物质的沉积而有碍鳃的呼吸,因此原始腹足目仅能生活在水流清洁、通畅的潮间带岩石的表面,而沉积物较多的软泥海底是找不到它们的分布的。
在前鳃亚纲中,原始腹足目仅是少数种类,绝大多数的种还是属于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例如圆田螺、及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例如骨螺,在这两目中原始的双栉鳃已大部分消失(中腹足目中还有少数种保留),而代之以单栉鳃(unipectinate),仅鳃轴的一侧具有鳃丝;
另外外套膜前端延伸并卷拢形成水管(siphon),特别是在新腹足目,更为普遍,它们可以通过出水管将代谢物带走,水流在体内仍保持着与蝾螺等相似的倾斜水流,这种鳃的结构、水管及水流方式适合于沙质水底表面生活或穴居,大量的海产前鳃类都是这种生活方式。
极少数的种类侵入淡水甚至陆地,总之凡是淡水生的皆为单栉鳃,倾斜水流,如果侵入陆地则鳃消失而由外套膜进行皮肤呼吸,并有厣板减少水分的丧失。 来自于前鳃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它们又经过了反扭转,其外套腔又移到了身体的右侧或靠近身体的后端,这样由于外套腔移到身体前端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虽然反扭转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由反扭转而出现的一种趋势是明显的,即壳逐渐减少及丢失,外套腔及鳃也退化及消失,身体由不对称又重新出现了两侧对称。在最原始的后鳃类,例如捻螺(Acteon)仍具有圆锥形壳,仍有一单栉鳃,它的水流及呼吸方式仍相似于前鳃类。在较高等的海兔(Aplysia),其壳减小被包在外套膜中,外套腔及鳃仍然存在,但大大减小。而裸鳃目动物中,例如蓑海牛(Aeolis)的壳、外套腔、鳃均已消失,而代之以身体的皮肤形成许多突起形成一种次生性的皮肤鳃也称为裸鳃(cerata),以进行呼吸。这种皮肤鳃有的像蓑海牛一样是分布在身体整个背面,有的分布身体的某一定部位,如舌尾海牛(Glossodoris)的这种鳃是在身体背面后端围绕肛门分布,总之裸鳃目动物的本鳃消失,代以皮肤鳃进行呼吸。
许多种胚胎期中有厣板而成年期无厣板,由此可知此类是来自前鳃亚纲,并包括相当多成功的陆生及淡水生活的种类。
它们大多数为右旋壳,除了身体右侧有外套膜形成的一个气孔(pneumostome)之外,外套腔已完全封闭,本鳃消失,而是由外套膜壁高度充血形成血管网,所谓“肺”,其实是靠外套膜底部的搧动以造成气体在外套膜腔中的流通,肺螺类即用这种方式进行气体交换,吸收空气中的氧,即使水生种类也是如此。
肺螺类中仅有很少的种是海产的,且多生活在潮间带或河口处,多数种类分布在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陆地及淡水中。低等的肺螺类,如基眼目的椎实螺,为水生的种类,但它们不能吸收溶于水中的氧,而必须周期性的到水面上进行气体交换,用外套膜形成的水管伸到水面,交换气体后关闭气孔再沉入到水下,在水下停留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因种而不同,然后再浮到水面上。还有的水生种类可以在气孔处由外套膜褶雏形成次生性的鳃进行呼吸,例如扁卷螺(Planorbids)就是这样。
在较高等的柄眼目,例如大蜗牛(Helix)及蛞蝓(Limax)等,它们是陆生种类,壳很薄,其外表有较完整的角质层,具有很好的拒水性,壳均为小型,直径小于1cm,但也有些种的壳完全包埋在外套膜中或完全消失,而仍有气孔,例如蛤蝓的壳已退化成一极薄的石灰质板。甚至有些种外套腔、贝壳完全退化消失,例如石蟥(Oncidium)(石蟥为海滨生活)。总之陆生的肺螺类多生活在石块、树皮下,或潮湿的地面,气孔也经常关闭,以避免由于呼吸作用而使体内水分散失。当气候干燥或炎热的季节,它们甚至躲在阴湿的环境下分泌粘液封闭壳口,以度过恶劣环境。
除了肺螺之外,前鳃亚纲的个别种,也能形成类似的“肺”进行气体交换,例如钉螺(Oncomelania),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螺,陆生时即用肺呼吸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