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学具的作用及地位 很急~求助!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3 17:16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12-02 22:32
学具的作用及地位 很急~求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12-02 23:45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学具的操作,使数形结合并能更好地理解算理,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发现知是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用学具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既然操作学具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如今,不论是城区小学还是乡下的小学,凡是新课程的数学都配有学具,每位学生都有一份。我们的领导尚且如此看重学具,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更要发挥好学具的作用了。可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老师都很少用学具甚至有的从来不用。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让学生整天对着书与黑板,学习数学的兴趣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都在认真的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并且把自己平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点滴体会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形成操作学具必要条件与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学具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先怎么摆,再怎么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学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又如,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这样提出要求:①作出平行四边形
的一条高;②顺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么形状?④根据拼成的新图形
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感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5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5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5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二、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计划地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