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特征论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18:24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12-20 18: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有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地追求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2.下列对作家的“移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B.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使物我融合、物我同一。 D.被“移情”的对象不是与作家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而是受到作家主观感情浸染,被作家自我情感化了的形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D.真正的作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天真,但这种天真和童心的天真是有区别的,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12-20 19:17
1.B 2.C 3.A 1(B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我向思维”不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犯了种属概念不一致的错误。二是“我向思维”是儿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因此,“着意地追求”的说法错误) 2(C“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失“赤子之心”,只是作家能使“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条件之一) 3(根据原文第1段中“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这句话,可知A的说法因果倒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12-20 20:12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