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03:17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01-01 23:31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1-01 23:51
问题一: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各人的见解未必一致。我们认为,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象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样,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正确地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是很符合心理卫生原则的。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反应,而且也能反观自照,把自己作为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有所反应。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很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弱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歧视你。那么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你”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愉快地接纳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心理卫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欢喜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觉得快意。据说古代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的财宝、无穷的权力,但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无法成功。自卑的......余下全文>>问题二: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余下全文>>问题三:身体心理怎样才算健康 身体健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不受阻碍,心理健康就是心理阳光不做违法乱纪的事。问题四: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春期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余下全文>>问题五: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这样多看看心理书,性格要开朗,不钻牛角尖,什么事都可以看得开,就是没心没肺的生活着,问题六:怎么才能判断自己心理健康状态啊 一、自己感觉是否痛苦;二、听听别人对你的评价;三、找专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问题七:怎么才算心理健康 50字 健康心理的六大特征:
浮1)了解自己,认知自己。了解自己思想与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于自我苛责或过于自夸。
(2)有适度的自信和自尊,并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并适度接受自己的基本需要,不强行压抑或过于放纵。
(3)具有与别人建立友善及亲密关系的能力。不过于自我孤立,自我为中心或一味的利己主义,对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应了解和体谅。
(4)在群体中有适度的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能适度控制个人欲望,但另一方面亦不盲从或一味只想获取别人的认可和赞许。
(5)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对失败有一定的承受及容忍能力。
(6)性格具有弹性,不固执僵化,能随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转化,使性格具有完整性以及和谐性。问题八:现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余下全文>>问题九: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各人的见解未必一致。我们认为,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象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样,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正确地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是很符合心理卫生原则的。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反应,而且也能反观自照,把自己作为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有所反应。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很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弱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歧视你。那么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你”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愉快地接纳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心理卫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欢喜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觉得快意。据说古代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的财宝、无穷的权力,但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无法成功。自卑的......余下全文>>问题十: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1-02 00:06
你的回答很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