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宋明理学,宋明道学与宋明儒学的概念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0:29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1-29 04:24
宋明理学,宋明道学与宋明儒学的概念有何联系与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1-29 05:09
“宋明儒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总称,以地域划分有濂学、洛学、关学、闽学、浙学、赣(江右)学、蜀学、婺学、永嘉学等名称,以学术宗旨划分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气学、荆公新学、邵雍数学、浙东事功学等等。
“宋明道学”与“宋明理学”的名称可以互换,即指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并且有别于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特殊形态的儒学。
“道学”之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本意是指道家之学,而非儒学。但自宋儒开始,用“道学”一词指称儒学。最早用“道学”一词指称儒学的是北宋大儒张载、王开祖,稍晚的程颐则自称“予兄弟倡明道学”,编成于元代的《宋史》又在《儒林传》外另立《道学传》。于是,后儒多将北宋以后的主流派“儒学”称为“道学”。近儒冯友兰又在《中国哲学史》(下册,1934年初版)中设立专章论述“道学”,把宋、元、明、清时的理学与心学概称为“道学”,于是“道学”一词成了儒学的专有名词。这种以“道学”概念代替“理学”、“心学”或“儒学”的做法造成了很多困惑,它使人们既混淆了儒学内部的区分,又混淆了儒家与道家、道教的区别。对此,前人早就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就认为《宋史》在“儒林”之外另 立“道学”一门是“元人之陋”,主张编纂《明史》者省去“道学”一门,也不必另立“理学传”,而应“一切总归儒林”。但思想史上往往有“习非成是”现象,近世儒家大多以“道学”之名指称“宋明理学”,并将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朱熹视为道学正宗。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熹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但理学的实际创始人是北宋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基本主张是“性即理”、“穷理尽性”、“即物穷理”、“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与朱嘉同时代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强调“求放心”、“发明本心”’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象山的学说,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万化根源总在心”,并提出“致良知”学说,从而竖起了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陆王心学旗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对程朱、陆王持批判态度,而实现了从心性之学向力行实学的转型。至清中叶的戴震着《孟子字义疏证》,强调“理存于欲”,批评“后儒以理杀人”,又将理学批判发展到政治批判。自南宋理宗(1224-1264年在位)至清末(1911年清亡)六百余年中,程朱理学一直被当作官方正宗的意识形态,但陆王心学在明代中后期与清末民初时期,对学者的影响甚至超过程朱理学而成为主导性思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1-29 05:30

道学亦称“理学”,还有“宋学”、“性理学”等称呼,是宋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学”的名称有两种含义。一是讲“道统”,所谓“道统”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一脉相承的一种以儒家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传统,道学家们都以“道统”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自许。讲“道统”是道学区别于其他儒学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讲“道体”,“道体”指宇宙的本体法则,实际上指道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范畴,如周敦颐的“太极”、张载的“气”、程朱的“理”、陆王的“心”等,道学是研究“道体”之学宋明道学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从学说体系的来源看,道学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产物。东汉以来,佛、道二教逐渐流行。佛、道二教讲“心性”,以解决精神寄托的问题,又建立了自己的宇宙观,其思辨性对士人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宋明道学大致可分为“气学”、“理学”、“心学”三部分。

学的代表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和程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理”。“理”是宇宙的本体,即世界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仁义道德。朱熹进一步提出了“理一分殊”的理论,特别强调了“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在人性理论上二程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口号,朱熹也讲“天理人欲不并立”,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的口号。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