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2:23
  • 提问者网友:我是我
  • 2021-02-14 16:12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2-14 17:01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③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的孩子,救救孩子。” 果戈里的狂人是发自个人。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将军家的狗看不起乡下的狗。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象征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运用了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与果戈里的不同。
  探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原因:①鲁迅对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借鉴,有许多相似之处。科长与大哥都是封建势力的帮凶,道具上都用狗。②产生狂人的社会政治条件有相似之处,果戈里与鲁迅都生长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毒害,能写出心理特征相似的狂人。③不同的是作者的世界观,中俄两国传统的差异。果戈里写于1834年,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随“十二党人政治革命”失败,不少人被镇压。他拿文学当武器向旧世界呐喊,但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看不到群众力量。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抱怨,看不到光明,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鲁迅写于1881年,他已预示到历史发展趋向,看到新世界的曙光,所以他作品中的狂人有希望。俄国有描写小人物的传统,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还要受达官贵人的鄙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身就在反对旧文学上产生的,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精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2-14 21:06
没有的。只是偶然用了一个题目。
  • 2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14 19:31
一先一后
  • 3楼网友:千夜
  • 2021-02-14 18:34
无,嘻嘻,实话告诉你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