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商谜?商谜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9:55
- 提问者网友:箛茗
- 2021-04-05 05:52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4-05 06:53
商谜,一种以猜谜语形式为特征的滑稽风趣的说唱艺术。商谜有商者、来客两人表演,商者出谜,来客猜谜,有问有答,反复斗智,类似相声中的猜谜。 关于“商谜”的研究,已有居乃鹏先生的《商谜考》(《国文月刊》第78期)、于天池与郑友善先生合撰的《说商谜》(《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程毅中先生的《商谜旁证》(《程毅中文存》)等专文,以及孙楷第、胡士莹、赵景深、程千帆等先生在宋元小说考证研究中的捎带涉及,因而在今人的认知中已不陌生。但细究之余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厘清,故有继续研讨之必要。 一、 “商谜”词义所指之演变 “商谜”一词较早出现于庄绰《鸡肋编》中:“苏公尝会孙贲公素,孙畏内殊甚,有官妓善商谜,苏即云:‘蒯通劝韩信反,韩信不肯反。’其人思之久,曰:‘未知中否,然不敢道。’孙迫之使言,乃曰:‘此怕负汉也。’苏大喜,厚赏之。”(卷下)乃苏轼嘲弄孙贲“怕妇汉”的谐谑趣事,其中的“商谜”相对于隐语,乃猜谜之意。稍后成书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有“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毛详、霍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卷五之“京瓦伎艺”),所述甚为明确,即从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十二世纪初),商谜已经是开封瓦肆中独立表演的伎艺,且有专擅此术的名家。但不能以此推测,商谜只在勾栏中现身,此书的卷六“元宵”、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的节庆娱乐表演描述中,都有商谜的“身影”,作为“社火”的组成部分,或“呈于露台之上”,或被名为“地谜”,正说明其有撂地为场的随意性。 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文献中,都载录了商谜,说明其仍是瓦肆伎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的“诸色伎艺人”中列举了胡六郎、魏大林等十三位艺人的名姓,足见其兴盛。但需留意的是,《梦粱录》、《都城纪胜》中提及商谜时,皆释为“本是隐语”,此为宋人文献中较早明确二者从属关系的记述。“隐语”一词在先秦文献如《左传》、《战国策》中已有记录,虽至刘勰《文心雕龙》方明其为文章体式之一,然历代皆有撰述,其中不乏荀子、鲍照等名人。时至南宋,商谜表演盛行,使得位居社会底层的书会才人亦大量撰制谜语,且十分流行,这使得周密之流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甚为不悦:“若今书会所谓谜者,尤无谓也。”(《齐东野语》卷二十“隐语”)周密对“书会隐语”的不屑,正说明“商谜”内容有书面化的倾向,且渐与古已有之的“隐语”合流。 元人话语中的“商谜”主要指称表演伎艺。据刊刻于元代至正年间的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八,套曲【粉蝶儿】《阅世》中有“折么商谜续麻合笙,折么道字说书打令,诸般乐艺都曾领”,此处的“商谜”因与“说书”、“打令”、“合笙”(即“合生”)等并举,且点明是“乐艺”,故可判断为伎艺。另,明初人镏绩的《霏雪录》中载前代事,有“至正中楮币不行呼为爊不烂,时浙江省太官召商谜者问之”;又,元末杀人案件中的主犯在现场留字后逃遁,“愬官不知主名,召商谜者问之”。二事中商谜者一据字音转折、一据歌词隐意,皆助官府成事,可知此时的“商谜者”乃是特殊技艺的专业人士。 商谜内容书面化的现象在金、元时期较为突出,但指称仍沿用“隐语”一词,如李冶《敬斋古今黈》中所载:“鲍照有井谜,世传东坡有贺资谜,又黄庭坚有粥谜、象棋谜,近者伶官刘子才,蓄才人隐语数十卷。谜固小伎俩,然其讽咏比兴,固与诗人同义,而在士大夫事中,谈笑一助也。”(卷八)较之周密,李冶对“隐语”作者——书会才人的态度更为包容,甚而举与诗人作等量齐观,亦为风气之一转。又,李冶曾由金入元,其“近者”所指,应不出金末元初。元代中后期之隐语创作,夏庭芝《青楼集》载梁园秀一人,钟嗣成《录鬼簿》及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则记述甚夥,各有11人与22人。如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录鬼簿续编》),但其作可否表演于场上,因无材料支持,不可断言。 明人著述中亦时见“商谜”一词,但所指无一为场上的伎艺表演,而仅是猜谜。高拱在《问辨录》中曾言:“如俗之商谜者然,于是求之愈深,而去圣人之意愈远。”以此阐明解读《论语》、《春秋》等儒家经典时,应像猜谜语那样,就事论事,不可阐述过度。张云龙在《广社·自序》中亦有“忆儿时三五相聚,嬉戏之外,则有所谓商谜者矣”,则知此项活动之家常。正因时时需要显露,故擅长猜谜也成值得标榜之事:陆采《明珠记》传奇中,丑角所扮老宫女自报家门时夸耀:“老身唤做李似玉,真个风流不俗。也会刺凤描鸾,也会弹丝品竹,也会商谜续麻,也会象棋双陆。”(第十九出)郭勋所辑《雍熙乐府》中,无名氏【一枝花】《花酒》套曲中有:“琴棋书画般般儿会,歌舞吹弹件件儿知,顶针续麻快商谜,街头巷底,咱说起,小伴当丛中占了第一。”(卷十),可知普通民众娱乐趣味之所向。 清代文献中较少使用“商谜”,若用,亦仅指猜谜,与明人话语中的内涵一致,故不赘。 二、 宋代商谜表演的主要类别 由前文所述可知,商谜作为表演伎艺之一,其发展成熟期在宋代。北宋晚年商谜初现,其表演形式因文献阙如而不可详知。南宋的相关记述中,成书较早的《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伎艺”中有“背商谜胡六郎”,似言商谜有一定的表演程序或台词,艺人必须事先记牢方可确保演出顺利,但惜乎未及更多细节。稍后的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叙述甚详: 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隐语说谜,又名“打谜”。正猜,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又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走智,改物类以困猜者。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句头。调爽,假作难猜,以走其智。(“瓦舍众伎”条) 吴自牧《梦粱录》所述大致相同,略有差异处有二:一是开头乃“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二是结尾多出“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一句(卷二十“小说讲经史”)。故此可知,南宋的商谜演出不仅用器乐演奏聚拢人气,而且名目繁多,以下试作解释。 “诗谜”乃以诗歌出题。周密曾录“古诗赋败弓”:“争帝图王势已倾(无靶),八千兵散楚歌声(无弦),乌江不是无船渡(无弰),羞向东吴再起兵(无面)”(《齐东野语》卷二十之“隐语”);元杂剧《西厢记》中张生接获莺莺“待月西厢下”的约会诗,即向红娘自诩“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第三本第二折“闹简”)。 “字谜”即谜底是字。庄绰认为是出于酒席之间“专以文字为戏”:“如一土、弓长、白水、非衣、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其元出于反正、止戈,而后人因作字谜”(《鸡肋编》卷下),并列举“字谜”九例。《齐东野语》中亦载数条,如“‘用’字谜云:‘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戾谜”与“社谜”需从相关的“戾家”与“社家”词意对照来解。宋人“戾家”一词意指“外行的”或“外行的人”,张端义《贵耳集》有“文人才士无有自见,碌碌无闻者杂进。三十年间,词科又罢,两制皆不是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卷上)。而由志趣相同者结为团体或组织被宋人称为“社”,“社家”即谓“社会”之中的人,意指内行人,此从《梦粱录》“社会”条中所载可知。而宋时尚有专门的“谜社”:“隐语则有南北后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习诗之流,萃而成斋。”(《都城纪胜》)故此,“戾谜”是指由外行人出题的谜语,如下文所说“道谜”、“打谜”,即围观民众出谜;“社谜”则自专门社团出题的谜语,下文中“来客索猜”的谜语应是“商者”事先准备的“专家”谜题。 “下套”是出题人举以实物,谜面、谜底皆在其中。如宋代无名氏编纂的《问答录》中有“佛印与东坡商谜”故事,即为“下套”类别: 佛印持二百五十钱示东坡云:“与你商此一个谜。”东坡思之,少顷,谓佛印曰:“一钱有四字,二百五十钱乃一千个字,莫非《千字文》谜乎?”佛印笑而不答。 “贴套”一词中先说“贴”字。此字在宋元时期有雇佣、辅助、帮助之意,如《梦粱录》“雇觅人力”中有“贴窗”,此外尚有“贴军户”制度等。因此,“贴套”是指猜谜者可与他人商量,以助其揭晓谜底。 宋人语中的“走智”乃取巧、卖弄聪明之意,而运用于商谜之中——“改物类以困猜者”,虽亦举实物出题,但较之“下套”难度更大,因其强调“物”之外的曲折转义,故更能发挥“猜者”的智慧,使其尽情卖弄。《问答录》中载有“与佛印商谜”事: 东坡即拾一片纸,画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长柄笊篱,与佛印云:“可商此谜?”佛印沉吟良久:“莫是《关雎》序中之语欤?”东坡曰:“何谓也?”佛印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东坡曰:“吾师本事也。”相与大笑而已。 此类商谜亦可见于元人娱乐活动中,如张可久《金字经·梅友元帅席上》:“粉筝才揣罢,锦笺初展开,小小机关走智儿猜。” 由“走智”可推知“调爽”之所指。所谓“假作难猜,以走其智”,即参与猜谜者并不直接道出谜底,而是用不同的谜面隐伏同一谜底。此类商谜在《女翰林》话本中有载: 当时东坡写出四句道:“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嘱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少游思了一回,明知是墨斗了,却只做猜不出,笑道:“小弟也有一谜请教。”东坡道:“愿闻。”少游也写出四句道:“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子瞻见少游不猜出来,他也只做猜不出,大笑而别。少游回到房中,对小妹说了一遍,小妹道:“我也有一谜,请猜一猜。”遂举笔写出四句道:“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来时摇橹还。”当时少游果然猜不出,请问小妹。小妹笑道:“有何难哉!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大兄的,大兄的就是我的。”少游不觉大笑。 “横下”、“问因”在文献中叙述明确,故略而不论。 三、 商谜伎艺的特征 首先,商谜表演具有聚合性与机变性。试以“墨斗”谜语为例。此谜较早见于周密的《齐东野语》: “墨斗”云:“我有一张琴,丝弦长在腹。时时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卷二十) 此时仅为一般谜语。后有《问答录》之“佛印与东坡墨斗说”: 佛印持匠人墨斗谓东坡曰:“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答云:“我有一张琴,一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弹尽天下无声曲。” 此为商谜中的“调爽”名目。值得注意的是,此中设计有人物,而且是两位;并有往来问答,自是更为有趣、生动。其后如《女翰林》中的“墨斗”谜,如前文所引,人物已翻新为三人,且增添故事背景。后又见于明人冯梦龙所辑《挂枝儿》时调小曲集中: 秦少游制墨斗谜与东坡射云:“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伪射不中,仍作一谜云:“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秦亦不中,归为小妹言之。妹曰:“我亦有一谜云: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来时摇橹还。”秦思之良久,仍不能射。小妹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大兄的,大兄的就是我的。”(卷八“咏部”之“墨斗”条下注)。 此中的人物与《女翰林》相似,但出谜者、猜谜过程略有不同。虽然,后两者文献所录是否为“表演文本记录”尚不可断言,但《问答录》所载应与商谜演出有关。程千帆先生谓此书内容“都是说话人捏造出来的”(《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正说明其是艺人的创造与发挥。故综上可知,从一般谜语发展演变成带有故事情节、鲜活人物形象的商谜伎艺,表演者往往会将相关的谜语内容作聚合处理,使之更加丰富;同时亦会追求细微的变化,以使故事常演常新,不让观者猜中全部内容。 其次,表演者应不止一人。勾栏中的商谜演出不太可能只有一名演员。从“道谜”、“正猜”、“下套”、“走智”等名目来看,至少应有“来客”、“商者”两类角色。“商者”似为领衔主演,如孟元老所谓“毛详、霍伯丑”之流;“来客”则有可能是“商者”的搭档,也有可能是围观的民众。而两类角色中的具体人数皆无限定。 再次,表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商谜名目中的“贴套”与“横下”说明,表演不是封闭的,而是允许观众参与,甚至鼓励观众“组团”猜谜。此类设计无疑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与积极性,当然也对艺人的现场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又次,“诙谐谑浪”是其追求的演出效果。商谜伎艺在勾栏娱乐中明显属智力竞技节目,但亦应看到,商谜表演并不以“难倒”为尚,而是以“戏谑”为高。这就要求演员必须有调笑的本领。如宋末元初的丘机山,“商谜无出其右”,同时又“以滑稽闻于时”(《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元代的梁园秀“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又善隐语”(《青楼集》)。从前文列举的“墨斗”谜语可知,一是拿名人开玩笑,附会于佛印、苏轼、秦观等名公身上(或许表演者有一定的装扮);二是着重展示斗智的“过程”,即侧重于应答之机变,如《问答录》中佛印手持墨斗来设谜,谜底并无悬念,观众的看点更在于苏东坡如何接招,如何翻新谜面。这一点亦可征之于金代的院本表演,《南村辍耕录》的“院本名目”有“打略拴搐”类,其下录“猜谜:杜大伯、大黄”(卷二十五),由此可知这一类别的表演以形体动作的丰富与夸张而制造效果。 前辈学者在商谜研究中,多着重于其与“说话家数”关系的研讨。如孙楷第先生认为: 商谜如后来之灯谜,其性质与说话本不相近,在《都城纪胜》、《梦粱录》或以其无类可归,姑附于说话之后,不入四家。但其性质或类合生,或以商谜附合生后与合生同为第四类,亦未可知。(《沧州集》卷一《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 此中有不少结论可商榷:其一,“商谜”不能完全等同于“灯谜”;其二,商谜是独立的表演伎艺,与合生亦不相同;其三,宋人将之列于“小说讲经史”中的原因,不在其无法归类,而在其表演有故事性,背景、人物、情节等要素齐备。只有明确了商谜伎艺的发展历程、类别名目与基本特性后,才能给出其不能归属于“说话家数”的真正理由。但商谜与说话并非绝然毫无关系,从《问答录》、《女翰林》等文献记载来看,如程毅中先生所说:“大概商谜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伎艺,也可以附属于其他说话家而敷演”(《商谜旁证》,《程毅中文存》),是可以成立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4-05 07:26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