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书画同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0 19:01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11-09 19:05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书画同宗”的含义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1-09 20:33
应该是书画同源吧, 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11-09 23:16
字起于象形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 2楼网友:逃夭
  • 2021-11-09 22:08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画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和线写出画出,只是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或其他的……)。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他也看到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不用毛笔而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书法用布拖,用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是一些画面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罢了)。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理论适用在书法上是同等的重要)。"骨法"就是指形体结构,就是首先要以线条的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线条就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是极其重要的。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是用毛笔勾勒。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是绝对离不开毛笔,其次,不能离开宣纸。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强的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你就是功力再高,也不可能表现出你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写楷书而用渗透力极强很生的宣纸,写草书却用熟宣,你是永远也写不出心中理想的字。墨水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所以说无论画画写字,不但离不开那三种工具。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而加了对材料工具的认真选择。
二、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与精华、物化载体与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笔与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更有情有趣,有气有韵。如果一幅作品中没有了笔墨就难言成书画。两者在用笔的方法和章法的错落和谐上,简直如同出一辙。最基本的也就是同为用线传力度,用形传情感,讲究线条与点的连贯性。两者用笔方法都是依靠手腕和手臂来控制行笔的速度。都是通过笔的中锋、侧锋、顺锋、藏锋、露锋、逆锋相互转换与提、按、顿、挫、疾、徐、巧拙、刚柔、方圆,疏密、穿插的有机结合以及运笔时要不急不徐,不浮不滑。期间是手,眼、心并齐相互协调配合,要心随笔转,意在笔先 。才能让笔下的线条有骨有肉、有质有韵、险劲率约、刚柔相济,产生出较强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与节奏感。就如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到:“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 ,无由而生;太流则浮滑,浮滑则俗,”
在用墨方面,也许有人认为会有差别。他们认为在国画中墨色运用是很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他们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二种全概括。也不需要什么变化,其实,此看法差矣!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不仅仅看线条,结体,章法,墨的浓淡、干湿、重轻是同等重要。墨的运用,可以说就是一个书家生命节律的折射。作品中如墨过湿,干后灰平,写出的字有肉无骨。反之,用墨过浓过干,写出的字则有骨无肉。欧阳询《八法》中曾说过“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字的血与肉即是通过水墨之间的相互调节,如果得当,才能产生“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效果。当然墨与水相互调和时要先考虑到书写的毛笔的大小、字的风格,字体、尺幅、与宣纸的渗透力强与弱等等,用墨浓淡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并不是那么随意性。所以墨的浓、淡、润、燥、等等在书法创作中是一样极其有讲究的。书必有精、气、神、骨、肉、血六点,才能方称完美。缺一而不为成书也。
三、共同的审美与意境追求;书画艺术的审美是属于意识思维中的高级层面。二者虽同源同作为视觉艺术又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嬗变中,是以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同气连根,互动互通、又是独立性来发展。书画艺术的审美价值都蕴含在作品的意境里。强调“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当然绘画的的形是具象,而书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来表现人生,来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首先并不是看局部,而是先看其整体、画面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然后观笔法、再看字的结体或画的层次。书法里面的一笔一划,国画里面的一点一块,都讲究形、意、神。都是通过笔墨的的表现,创造出有筋骨血肉有强烈生命活力的艺术风格形象。追求那种气势、韵律、节奏、的结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当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学识、修养、个性和笔墨功力运作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作品所表露出情感意境的粗浅和深厚,单调和丰富,表现在笔墨,落实在人文精神中。还有,在一幅真正美的书画艺术作品中,里面的一笔一点是不可能偶然的、也没有游离的、期间的各点线都是紧密衔接,每一笔每一线的、位置、结构、大小、轻重、虚实变化都是极其有讲究的。如一幅行草书作品,我们要是单单看里面的某一个字,或许会觉得写很败笔,因为其往往通过书家的夸张变形,或是将字形拉长、或是将重心向左右倾斜,让观者看了感觉那字好象摇摇欲坠,很不顺眼。但是如果再看其字的下面的字或左右相邻的字,就会不禁地为那书家绝妙的章法布局而叫绝。就假设那上字的重心向左下方倾斜,而下面一个字的左边偏傍书家故意往上提,起到补救稳定上学重心不稳的作用(就如一车子轮胎爆了,车子倾斜,就得先用千斤顶将其托起,让车子停稳),让作品险中求稳,在变化中求统一,以及整幅作品的气势连贯和完整构成艺术美。书法艺术往往就是在履行实用的同时,在那方寸的点划间,体现出书家本人的思想寄托与文化取向。
同样,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点与线条。而国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那结构美与意境美。韵从纸生,气度非凡。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特别重视的就是墨线,他们以迅速灵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达的世间一切物体的形象,通过腕底线条的枯湿浓淡之变化与概括,在有限的画面中传递出博大、隽永的思想内涵,甚至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创作出有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的高度完美结合与统一。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让人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如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他的“一画”他就是引用《易经》理论,参天地之化育。将万物既源于一,又复归于一。近代大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
一个属于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传统艺术,表达特征和抒情方式必然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诉求。所以,为什么中国文人集书家、画家甚至文学家于一身的现象非常突出,就是因为做为一个画家,要画好线条,要让自己的作品上面题字或题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就必须要借助练习书法用笔的特点,来加强自己驾驭汉字的能力,真正使诗书画相得益彰。以及从在写书法的其中深刻体验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审美要求,才能表现出画中蕴蓄深厚博大的意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