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什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5 23:56
  • 提问者网友:树红树绿
  • 2021-02-05 10:16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2-05 10:21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1、《黄帝内经》
大约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至今仍奉为经典著作。该书包括有阴阳五行、脏象、诊法、治则、经脉、腧穴、剌法、针灸治疗等丰富内容,使针灸理论渐成体系,主要成就有:①经脉方面,已有十二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四海、气街、根结、标本等,各有专篇论述,奇经八脉也有论及。②腧穴方面:有“本输”、“气穴论”、“气府论”、“背俞”等专论,穴数虽与现行经穴数相近,但穴名与现行穴名有一定差距,符合现行穴名者约160穴,其余多指部位或概算计穴法。③刺灸理论及手法也提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逆而夺之,追而济之”、“以开其门,利其户,针与气俱出”、“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针孔四塞”、“伸而迎之”、“微旋而徐推之”等,包括疾徐、迎随、呼吸、开合、提插、捻转等补泻针法原则。在剌法方面《灵枢-官针》即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针法,包括取穴法、进针法、出针法、补泻法等内容。④针灸治疗和取穴:《内经》记载病候180余种,用药只有13方,诸多病候皆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取其穴、或取其经。如《灵枢-厥病》中有“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不已取然谷”;“胃心病,取之大都、太白”;“脾心痛,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这些均以五腧穴为主治。另外还有治咳“治藏取其俞,治府取其合”,“治瘘独取阳明”,“补其荥而通其俞”等治则。⑤针具已创制九针,其形态、功能、用法均有较完整记载,包括常用毫针(微针、小针)、放血、排脓、按摩等用具。⑥阴阳五行学说完整地指导着中医理论,成为辩证施治的纲领。在针灸治疗上应用天人相应的思想,阐明气血运行、经脉流注经穴的整体观,提出针刺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开穴理论,为后世按时取穴奠定理论基础。由于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总结出许多针禁、针害等内容。因此,《内经》的出现,标志针灸理论体系的始创,蕴含着针灸专著的丰富资料。故称《内经》为针灸基础之作,并不为过。《难经》的出现,充实和补充了针灸内容,如对奇经八脉的系统论述;对命门学说具有开创性的阐述,详论了原气的生成、运行、功用及与原穴的关系,对《内经》提出的“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未尽之意,给以精辟的阐述;对腧穴理论亦有发挥,如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应用五行理论对五腧穴的相生相克的临床应用取穴法,俞募穴、八会穴的提出及应用;在针刺补泻方面亦有较多发挥,如进针法、候气法、调气法及取穴补泻的泻火补水法,刺井泻荥法、迎随补泻法都有较深入发展。总之,春秋至秦汉时期为针灸理论体系开创时期,逐步完整充实具体内容,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针灸甲乙经》
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著作《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了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专著的出现,使针灸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开始了临床实践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针灸甲乙经》的理论部分取材于《内经》,针灸腧穴及治疗部分取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但做为针灸专著与《内经》已有显著不同。《甲乙经》是皇甫谧经过20多年编撰,撷取《内经》理论,筑起针灸楼阁,其体例、逻辑、组织材料、目的要求,皆以针灸理论体系为宗旨,以针灸临床为目的,特别是编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的取穴及腧穴主治内容,厘定349穴,记述针灸治疗内科病症43篇,外科病症3篇,妇、儿各1篇,共200多种病症和500多针灸处方。可以说《内经》为中医基本理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是指导各科的原则;《甲乙经》则是建筑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针灸专著,已标志针灸学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3、《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2-05 11:33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